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立讯精密:具备机器人一站式解决方案,迈向智能制造2.0

2025年4月7日 17:08  CCTIME飞象网  

2025年2月27日,同花顺数据显示,立讯精密(SZ.002475)新增“机器人概念”,入选理由为:“江苏立讯机器人有限公司是立讯精密控股子公司。公司基于对电子相关产业所需工艺的深度掌握,对进入人形机器人等相关新兴产业具备成熟的能力与商业基础。”

3月5日,立讯精密在投资互动平台上再度针对机器人行业进行发声,公司称“立讯拥有从机器人研发、设计、测试到量产落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凭借在多个产品制造领域的长期深耕,积累了海量机器人应用场景的真实数据,为机器人的训练与迭代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并以我们各类零件、模组及系统级组装的产品矩阵和高度垂直整合的制造能力做好未来大规模量产的准备。”

立讯精密作为精密制造龙头企业,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立讯精密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立讯管理层坚定以“三个五年”的战略规划为指引,通过内生和外延的方式,持续扩大对现有业务的拓展,进一步深化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并积极布局新产品、新技术和新领域。”而在智能制造升级的浪潮中,机器人或孕育着立讯精密突破传统增长边界的新动能。

消费电子与人形机器人正加速协同

随着工信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加速推进,国内对机器人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国际机器人中心,广东、浙江、山东等省份也在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从央视春晚的舞蹈表演到工厂实训的全流程作业,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感知交互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据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1540亿美元,成为颠覆性赛道。

当前,消费电子与人形机器人之间的产业融合正在加快推进。东吴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消费电子公司的迭代降本能力契合人形机器人产业核心诉求,消费电子的成本控制能力有望迁移,成为进军机器人行业的巨大优势。这意味着莱特定律正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现,即生产单位数量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会以固定百分比下降。

摩根士丹利测算,若人形机器人售价降至1万美元,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60万亿美元,而中国供应链凭借63%的硬件制造份额,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此外,在机器人产业迈向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消费电子企业凭借成熟的“快速迭代基因”正展现出独特的跨界竞争力。消费电子行业常年积累的高频产品迭代能力——从硬件模组标准化开发、供应链敏捷响应到用户需求快速反馈的闭环体系,恰是突破机器人产业化瓶颈的关键。

立讯精密已与多家海内外机器人企业建联

根据立讯精密最新的投资者互动易问答,目前,多家海内外机器人领域知名企业均与立讯精密建立了紧密联系,双方围绕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产品设计、数据训练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探讨研发以及一系列的战略合作。

立讯精密现业务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从零部件到系统组装的垂直整合能力。这种跨领域的协同效应,使得立讯能够快速理解客户需求,定制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立讯精密凭借多年深耕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持续优化生产流程,赋能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值得一提的是,立讯精密在研发投入结构上,公司创造性划分出"前沿科技"与"产品迭代"两大维度,将年度研发经费的30%战略性投向底层材料科学、先进工艺制程等基础研究领域,锚定未来20年全球产业链制高点。截止至2023年年末,立讯精密研发投入已转化为6202项专利,构筑起了技术的护城河。

立讯精密在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布局已逐渐形成矩阵,其旗下多家子公司深度涉足相关业务。最早的布局可追溯至2013年5月成立的江苏立讯机器人有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领域。最新动态显示,立讯机器人西安未央研发制造基地已于近期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额达6.75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分拣机器人2万台,同时为跨境电商、医药及美妆等行业客户提供50余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标志着公司在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总的来看,立讯精密正以机器人产业为关键抓手,全力推动从智能制造1.0向智能制造2.0的升级转型。随着机器人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立讯精密有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增长潜力的充分释放,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算力筑基、 AI 启智,共迎数智化新纪元
精彩专题
通信产业2024年业绩盘点
3·15权益日 | 共筑满意消费 守护信息通信安全防线
聚焦2025全国两会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