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花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物联网+标识赋能低空经济一体化贯通发展”的主题演讲。
低空经济:潜力无限的新兴产业
李海花在演讲中指出,低空经济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具备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成长空间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国家对低空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积极进行顶层设计布局,各地政府也纷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划,致力于推动低空“空域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大力探索低空物流、低空客运以及低空城市公共服务等重点应用领域,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低空经济已广泛涵盖民用航空、装备制造、信息通信等多个产业主体,从建设、管理、运营等不同主体角度出发,初步构建起了包含航空装备域、新型基础设施域、空域管理域以及应用域在内的低空产业体系架构。当下,低空经济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的良好态势。据预测,到2030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而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5.1万亿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网络空间的关键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在全球工业互联网的有序运行中扮演着核心基础设施的重要角色,其作用类似于互联网领域的域名解析系统(DNS)。它是实现全球供应链系统与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智能化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截至目前,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全国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网络初步建成,5+2国家顶级节点体系稳定运行,累计标识注册量突破6000亿,日均解析量高达2亿次,服务企业节点超过44万家。该体系在集装箱信息溯源查询、燃气表分析监测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数字化发展。
“标识+低空”:开启低空经济新征程
李海花着重阐述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对低空经济一体化贯通发展的赋能作用。“标识+低空”融合体系通过“一物一码一号”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对设备最小单元的精细化管理;借助自主研发的标识解析体系架构,能够确保对每一个对象进行安全的数据解析;依托标识解析体系这一全国性基础设施,畅通了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了高效的数据互通。
在无人机监管方面,通过地面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结合“人、机、卡、端”的“四码合一”技术,构建起了可追溯的无人机身份识别体系,实现了对无人机网联飞行任务的全流程监管,包括飞行前验证、飞行中监测、紧急状况处理以及事后可追溯,有效保障了无人机飞行的安全与规范。
此外,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互联互通和解析寻址访问功能,构建基于“标识+区块链+大数据”的低空全域数据空间,能够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寻址连接、汇聚、关联处理与存储,生成高质量数据集。再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的数据流通信基础设施,还能完成数据资产的登记确权、评估入表以及流通交易,为低空经济的数据资产价值挖掘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