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固定一 >> 正文

“烂番茄指数”不高,苹果智能疑似临时抱佛脚

2024年6月11日 07:10  CCTIME飞象网  作 者:魏德龄

飞象网讯(魏德龄/文)苹果善于后发制人、善于软硬件整合,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人一个颇具惊喜感的剧集高潮时刻,像是首款iPhone、首款iPad、或M系列芯片。但对于今年的WWDC24而言,作为首款AI的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而言,犹如一部“烂番茄指数”不高,让人毫无新鲜度的电影,大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

Apple Intelligence规划晚了?

是手机发展的太慢,还是AI发展的太快?单单从iOS18对于AI功能的支持机型列表上来看,至少在苹果设计iPhone 15系列产品的时候,还没有想好“苹果智能”的事情。

众所周知,苹果iPhone的系统更新能力可以以“延年益寿”来形容,一般均可全功能的支持多个大版本的升级,这也是多年以后Android阵营所羡慕追赶的目标。然而,由于绝大部分人工智能功能需要在本地完成,只有A17 Pro 或 M 系列芯片才能完整运行,这就意味着,目前市面上仅有iPhone 15 Pro与iPhone 15 Pro Max两款机型能够支持。显然,苹果在规划产品时,并未充分考虑本地AI在未来的算力要求,没有留出充分的硬件空间。

已有设备适配度差的问题,犹如管中窥豹般的反应出了Apple Intelligence在观感上新鲜度不足的问题。苹果确实依旧善于后发制人,建立在大型语言和智能模型的基础上本地AI的运算能力,算力不足时求助于云端的混合AI,加之正式将Siri提拔为了可以贯通于各类App中的智能助手。但上述的概念,早已在智能手机中广泛探讨了一年有余,Android阵营的部分厂商也正在进行实践。善于软硬件整合的苹果确实好似是如今整合的最好的公司,但并未实现任何理念上的升华。好比曾经能够写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人,如今却只发表了一本高考优秀作文范本集。规范动作做了,但自己的那个自研大模型也几乎没提。

而与Open AI的合作,用户可以免费使用 ChatGPT 的 4o 模式,让ChatGPT于2024年晚些在iOS 18、iPadOS 18 和 macOS Sequoia 中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的消息,显然更加没有新意。就好似当年iPhone刚刚发布时对于Google搜索引擎的整合,苹果公司当然也暗示日后可能还会整合其他大模型。况且目前硬件产品对于大模型的合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动作。

上述的一切,都好似如今所有移动设备厂商正在或将要进行的标准动作,况且苹果还习惯性的晚了一步,才多少容易让人觉得了无新意。但如果说亮点的话,“私有云计算”的概念值得关注。

 

少有的亮点:“私有云计算”

隐私保护对于系统相对封闭的苹果生态来说,一直是其优点,也是广告宣传中的一贯主题。不过一旦引入本地与云端相配合,同时再引入合作加入线上AI的话,关于隐私保护的问题自然难以自圆其说。

而这一点,其实也是自ChatGPT大火之后,业界所担忧的问题。尽管很多高科技企业一方面对外宣传自己正在发展GenAI技术,推广AI与不同技术的融合。但在公司内部早就明确发文要求员工不要使用ChatGPT办公,以防止保密资料在云端AI计算的过程中外泄。

WWDC24上,苹果在讲解混合AI的运算时,专门提到了“私有云计算”一词,这显然与很多公司的私有云不同,毕竟个人消费者并没有进行自搭建。而是苹果为用户提供了临时的个人算力空间,使用苹果芯片运行服务,来提供个人化数据的私密性。苹果方面表示,数据永远不会存储在服务器上,苹果公司也表示永远无法访问这些数据,并将会有独立专家对此进行验证监督。

实际上,重要数据的AI运算,在上传云端时的脱敏一直是业界所探索的课题。苹果无疑走出了自己的一步,也应用相关技术来进行支撑。不过,只要仔细思考下Apple Intelligence的运算模式,无疑还有不少技术点,值得苹果再多用用功。

 

请苹果多用功

强调本地AI计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如果用户一旦更换设备,原有的机器学习内容可能就会面临一次重新来过。

如今,苹果用户在每一次更换设备的时候,都能获得一种“用新如旧”的完美迁移效果。但很多用户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前序步骤搞得疲惫。一般会涉及到重新录入呼出Siri的语音、重新录入面部或指纹识别、以及重新倒入银行卡等。之所以这些操作不能进行迁移就因为严重涉及到隐私安全,需要将数据严格锁定在本地进行运算。

但请不要忽视,个人语音辨识、面部或指纹识别技术恰恰涉及到了本地AI的运算,日后使用中,解锁越来越灵敏的关键就在于AI不断的学习了解更多用户的生理细节,以至于能够认出戴眼镜的主人,甚至是戴口罩的主人。

而当本地AI涉及到用户日常的方方面面,并且学习了丰富的内容。如果依旧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设备更新的话,就相当于用户需要辞退一名已经业务十分成熟的个人助理,转而重新启用新人。培育新员工的阵痛期有多长目前不得而知。

另外,苹果既然表示将会引入与更多大模型的合作,对于模型将会如何进行管理也同样会是个问题。目前Google已经在Android系统中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未来可能造成的系统臃肿问题,不让AI成为新负担,同样需要一个软硬件结合下的最优解。

拥抱人工智能,如果仅仅是附庸风雅,苹果的首份答卷还算交得不错,就好像一部不时就会上线的超级英雄电影,好看但没有情怀,故事也逐渐套路化。如果是想Think Different,苹果还有很多答案需要以自己不同的文风进行书写,而不是又暴力的将一堆元素压碎再整合。

编 辑:路金娣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AI+”行动弥合数智新鸿沟 “AI+”治理共促可持续发展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