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新闻报道 >> 正文

中国电信刘志勇:坚持技术和市场双驱动,助推5G高质量发展

2024年6月7日 09:32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 (一飞/文)6月6日,在5G发牌五周年之际,以“智联未来 无限可能”为主题的2024移动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主论坛上,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志勇做了主旨发言。

他表示,在工信部的统筹指导下经过五年的发展,5G网络设施不断完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5G终端快速普及,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      五年来,中国电信在云网融合,科技创新,应用普及,产业繁荣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动5G高质量发展。刘志勇分享了四方面探索。

第一,坚持云网融合,开展5G网络新实践。中国电信“云改数转”战略坚持网是基础,云是核心,加快推进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的5G基础设施建设,牵头组织全球5G产业,共同致敬5G SA指南,建成全球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网络,开通5G共建共享基站超120万站,推动5G网络云化和开放解耦。

在提出5G控制转化接入三朵云架构基础上,中国电信全球率先实现5G核心网三层解耦,攻克多项5G核心技术,通过多P协同,APG等手段天地一体的全域接入能力,开展高中低频多频协同的5G轻量化技术,加速上云步伐。

实现5G VoWiFi,形成5G创新融合标杆,建成国内首个通感一体的5G AI基站,开展多场景试点。

以5G网络优势赋能低空经济,立足于云网融合的天翼云拥有自研全栈技术和全系列产品,作为国云的框架,全面成型。

第二,实现技术突破,释放5G新动能。中国电信积极开展5G技术创新,充分释放5G发展潜能,在5G、5G-A,网络与技术演进上开展5G SA共建共享、超级上行等技术创新,在低空通信与感知,多网协同等方面构建体系化的创新技术方案。

在5G、5G-A标准上牵头国际标准,形成600余项专利,60+PCT国际专利,创新研发双5G双带双通,5G+天通卫星,5G VoWiFi,在6G网络技术方面超前开展6G基础框架研究,体系化开展6G服务框架,新型网络架构。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蜂窝架构理念,并基于现网开展了创新示范,自主研发面向5G的仿真体系,成为全球少数拥有完整6G无线仿真能力的运营商。

第三,丰富应用场景,打造5G焕新场景。以应用场景为驱动,全面推进5G应用融入全行百业,服务百姓大众,在5G应用方面,面向行业以5G深度赋能典型数字化应用,赋能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解决安全管理等痛点。

实现接入能力的灵活定制,落地项目超过1.1万个,实现覆盖港口、矿山等重要行业。随着5G网络覆盖的日益完善,终端逐步普及,用户已经形成5G大流量的使用习惯,5G渗透率达80.4%。中国电信实施5G焕新行动,推动5G的新通信,新智能,新安全,新视觉等六大类的5G融合创新,给用户带来全新的5G业务体验。加速AI大模型对5G业务全面赋能,自研、语音、语意、视觉、多模态等四个通用大模型,研发了20余个行业大模型,规划2+3+7+X的智能智算布局,面向行业智能分拣、AI视频彩铃、AI云盘等智能服务。

第四,坚持产业共创,繁荣5G新生态,通过软硬件等开发、招募、集采,加速推动5G终端规模化应用,终端品类同比增加了61%,而价格降幅29%。

在应用生态方面,中国电信推出5G新技术应用,融合通力合作,融合产品打造,规模化复制5G创新应用,促进5G应用生态繁荣,目前该计划已覆盖十多个方向,创新试点方向200余个。

中国电信依托WBBA,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探索5G网络云化,网络能力开放等联合创新项目,联合国际协作创新,共享网络转型红利,缩小数字鸿沟。

刘志勇表示,尽管5G在消费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服务于社会数字化转型,仍有较大空间。在这次本次论坛,所涉及的主题已经涉及,旨在聚焦技术、网络、应用等多层面多角度探索未来5G新的发展方向。通过5G SA网络升级带动边云升级,更好赋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

“中国电信将以此次大会为导向,继续坚持技术和市场双驱动的5G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技术创新引领,加快5G SA技术演进和商业落地,把云、算力、5G-A打造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在5G通感融合,上行大带宽等重点技术领域加强创新攻关,积极培育5G典型技术场景应用并推广普及。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升5G城乡覆盖率,丰富5G终端形态,降低5G终端价格,以云端协同的生成式AI大模型,给客户带来更优体验。”刘志勇说。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邬贺铨:大模型下沉到手机 将激活万亿元规模手机产业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