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云徙赋能竹叶青数字化转型,精细化运营助力竹叶青业绩增长

2024年6月17日 11:49  CCTIME飞象网  

在浩瀚的中国茶文化中,竹叶青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誉为茶中精品。如今,这一传统品牌正借助数字化的力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国货品牌代表”中的佼佼者。

今年521国际茶日的首个会员日,竹叶青捷报频传:全渠道当日成交金额同比激增10倍,成交人数更是同比飙升20倍!这一骄人业绩的背后,是竹叶青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以用户价值为核心,深耕精细化运营的结果。

竹叶青茶业的数字化之旅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0年底,竹叶青便与云徙科技携手,开始了其数字化的征程。当时,竹叶青已经积累了近百万的高端会员,但面临着各渠道会员孤立运营、数据割裂等问题,这无疑制约了其品牌价值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竹叶青首先聚焦于用户价值的挖掘。通过与云徙的合作,竹叶青搭建起了云商城,将门店经营作为数字化的重要阵地。这一举措有效地盘活了其庞大的会员流量,提升了客户体验,同时也为未来的业务运营和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数字化的道路上,竹叶青并未止步。他们深知,长远增长对数字化能力的要求将会更高。因此,在初步实现业务一体化之后,竹叶青继续与云徙共创,从“用户体验旅程”和“用户经营旅程”两条路径入手,配合总部运营能力的升级,逐步在用户精细化运营层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具体而言,竹叶青通过搭建云商城,构建了与消费者高效连接的私域阵地。这不仅承接了公域流量,还促进了私域的成交转化。同时,通过公域平台的引流和导购的精准营销,竹叶青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沉淀至品牌的流量池,从而实现了流量的有效转化和利用。

在用户精细化运营方面,竹叶青更是下足了功夫。竹叶青针对不同类型的会员,如新客、基础客群、潜力客群和核心客群,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和权益分配,以维系顾客关系并促进复购。此外,通过代客下单等操作,竹叶青进一步简化了客户的下单流程,极大地提升了客户体验。

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与用户连接的密度和触达效率,还深度挖掘了用户价值的“富矿”,为品牌的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经历第二阶段的建设之后,竹叶青在新会员注册率、新会员消费金额、客户自主下单转化率以及代客下单金额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提升。

当然,数字化并不仅仅局限于营销和用户运营。竹叶青深知,无论人货场的关系如何转化,消费的本质依旧回归于成交和履约两个维度。因此,在门店管理上,竹叶青也进行了诸多创新。以直营门店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门店经营,竹叶青实现了全渠道、多触点的创新经营方式。

借助云徙提供的数字化平台和工具,如会员系统、导购助手和OMS等,竹叶青成功地串联起了各个业务环节。这不仅提高了导购的工作效率,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同时,基于云商城的桥梁作用,竹叶青实现了线下门店在闭店、离店等场景下的增量经营,进一步拉动了全渠道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费者进入云商城时,针对新客,系统会自动按地理位置分配最近的销售门店;而老顾客则会根据经营绑定关系默认进入专属服务门店。虽然是在线上购物,但竹叶青云商城仍是门店发货为主,并共享多家门店的库存。这一做法不仅保障了货品的宽度和深度,确保了商品的及时供应和快速配送;同时,也为门店提供了进一步触达消费者的机会,推动了终端门店的动销。

竹叶青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已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完成了业务一体化和用户精细化运营之后,他们对数据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据化运营成为竹叶青进一步推进的方向,旨在通过精准地调整资源配比、识别机会人群和沉默人群、深度挖掘高净值客户等方式,实现消费者价值的长期增长。

除了通过数据来识别和分析用户画像外,竹叶青还在尝试基于用户全链路行为的埋点监测来洞察每个运营动作的ROI(投资回报率)。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增长瓶颈和优化方向,还能对品牌广告投流效果进行更精准的评估。例如,在春茶期间,竹叶青便通过抓取小程序中的加购但未下单用户数据,配合相应的促销资源和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唤醒触达活动,从而提高了销售转化率并为业绩增量找到了新途径。

总之,竹叶青的数字化之路仍将继续深化。他们不仅将在营销端实现数字化全面升级,还计划将数字化扩展到供应链端、智能工厂、业财一体化以及人资管理等多个领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智能化运营的逐步实现,竹叶青茶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璀璨的未来。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邬贺铨:大模型下沉到手机 将激活万亿元规模手机产业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