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中国—东南亚数字基础设施合作论坛在新加坡举行,博大数据董事长余武旺、CEO张永健、董事会秘书陈不平等受邀参会。其中,CEO张永健参与了“聚焦生态共建与本土实践:投资热潮与跨国布局如何加速东南亚产业重构”圆桌讨论,结合博大数据在菲律宾融合智算中心的落地经验,系统阐释了跨国企业如何通过平衡战略目标、运营模式与本土化实践,在东南亚市场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战略锚定:从使命到运营模式的全周期规划
张永健指出,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的第一步是明确自身使命与目标。“短期价值创造与长期可持续运营必须并行不悖。”他提到,企业需在出海前厘清核心诉求——是为满足投资者对短期价值的期待,还是为构建长期稳定的分红能力?这一选择直接影响资本配置、业务重心及合作伙伴策略。
以菲律宾项目为例,博大数据将目标定位于“服务本土需求,辐射区域枢纽”。菲律宾作为东南亚人口第二大国,其本土数字化需求足以支撑混合数据中心的独立运营;同时,依托其地理区位与未来数年20-30条海底电缆的接入规划,该中心可逐步发展为连接东南亚与中国的算力枢纽。张永健强调,这种“一国多能”的定位要求企业在运营模式上灵活应变:若定位“一国服务一国”,需完全依赖本地化团队与供应链;若定位“一国辐射多国”,则需融合区域人才与跨市场资源。
在具体执行中,博大数据选择以“中国知识输出+本地化运营”模式切入,既借助中兴、华为等合作伙伴的技术能力快速落地高标设施,又通过联合本地电信运营商DITO、PLDT构建多路径网络,确保设施深度嵌入区域数字生态。“运营模式的选择本质是平衡效率与风险。”张永健表示,企业需根据目标市场的政策成熟度、供应链完备性及客户需求阶段动态调整策略。

本土深耕:从基础设施到人才培育的体系化实践
东南亚市场的碎片化特征对跨国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张永健以数据中心成熟度为例,解析了区域差异化的挑战:“印尼、菲律宾等国正处于从传统托管向云计算过渡的阶段,而马来西亚、泰国已开始探索AI驱动的高密度算力。企业需精准判断市场阶段,避免技术超前或滞后导致的资源错配。”
为应对这一复杂性,博大数据在菲律宾项目中采用了“分阶段适配”策略。初期聚焦基础算力与云服务,满足本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中期引入AI驱动的智能运维系统,逐步提升能效与负载能力;远期则规划与区域海底电缆网络对接,强化跨境连接能力。这一路径既规避了“一刀切”的技术风险,也为客户提供了渐进式升级的选择空间。
人才与合规则是本土化的另一核心战场。东南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尤其在数据中心设计、AI运维等领域。博大数据通过“总部赋能+本地培育”双轨制破局:派遣中国资深团队搭建初期技术框架,同时与马卡蒂大学合作推出定制化培训项目,系统性培养本土工程师。此外,公司设立中菲联合管理团队,既确保总部标准的贯彻,又赋予本地团队灵活决策权。“文化差异不是障碍,而是创新源泉。”张永健提到,这一模式在降低外派成本的同时,加速了团队对本地市场的理解。
在合规层面,博大数据将模块化设计理念延伸至法律与运营框架。针对菲律宾《数据隐私法》等区域性法规,公司采用可定制化的安全协议与数据存储方案,确保设施既能满足本土合规要求,又可快速适配周边国家的监管变化。“合规是信任的起点。”张永健强调,这一策略使博大数据在菲律宾迅速获得政府与企业的双重认可,为后续区域扩张奠定基础。
生态共建:从供应链协同到绿色转型的可持续路径
“东南亚的数字未来不能靠单打独斗。”张永健认为,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是破局区域碎片化的关键。博大数据通过三重举措构建生态网络:其一,与中兴、华为等企业共建技术联盟,共享AI运维、液冷技术等创新成果;其二,整合本地供应商资源,缩短设备采购周期,降低供应链中断风险;其三,联合政府与行业组织推动绿色政策落地。
以菲律宾融合智算中心为例,项目从设计阶段便引入太阳能供电系统,并与当地环保组织合作开展社区数字素养培训。这种“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并重”的模式,不仅降低了长期运营成本,更帮助企业赢得本地社区的支持。“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张永健表示,该项目已成为东南亚智算中心的标杆,吸引多家跨国企业洽谈合作。
“东南亚的数字化进程刚刚起步,菲律宾融合智算中心只是博大数据区域布局的第一块拼图。”张永健总结道,博大数据将以菲律宾为支点,逐步构建覆盖智能算力、跨境连接与AI能力的全栈基础设施网络。他特别指出,中国企业的技术迭代能力与规模化落地经验,可与东南亚的本土需求形成战略互补。“关键在于以谦逊姿态融入生态,让全球技术与区域洞察共振。”
随着东南亚各国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博大数据的目标不仅是成为基础设施提供商,更希望成为区域数字经济的“赋能者”。通过技术共享、生态联动与价值共创,博大数据将与东南亚伙伴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数字未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