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6G >> 正文

智启未来:全球6G时代的PPT,由中国擘画

2025年4月23日 07:27  CCTIME飞象网  作 者:孙迎新

飞象原创(孙迎新/文)2025年4月,春和景明,全球通信技术的聚光灯仿佛聚焦到了中国。

从全息超表面样机的横空出世,到通感融合试验网的震撼亮相,再到卫星仿真平台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在6G技术研发领域的集中式跨越,似乎在向世界宣告:一个以“智联万物、空天一体”为特征的通信新时代,已经在中国萌芽。

这场在春日里萌动的科技革命,不仅关乎技术的迭代,更预示着一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正在来临。

四箭齐发:中国6G研发的加速度时刻

中国在6G技术研发领域接连落子,2025年4月发生的四件里程碑事件向全球展示了无可争议的领跑姿态。

4月10日,中信科移动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布全球首台6G全息超表面样机。这项突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高效频谱利用与灵活网络覆盖的大门。这台样机背后的全息超表面技术能够动态调控电磁波,将频谱效率提升30%以上,让信号像水一样在空间中“智能流动”。

该成果不仅解决了高频段信号覆盖的难题,更让中国在智能超材料领域占据了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尤肖虎认为:“这是通信技术从‘被动适应环境’向‘主动塑造环境’的范式跃迁。”

4月12日,全球首个6G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在江苏南京公开亮相。这项由中国主导的试验网,首次将通信、智能感知与计算能力深度融合,实现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初步验证。

试验网中,无人机基站与卫星通信协同工作,地面传感器与云端算力实时交互,展现出6G“通感算一体化”的雏形。该网络在200MHz-1GHz动态带宽下,实现了厘米级定位精度与毫秒级时延,成功应用于低空无人机交通管制和智能工厂实时协作场景。

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秘书长吴建军指出:“6G不再是单纯的通信网络,而是感知、计算、智能的融合体,它将重新定义人、机、物的交互方式。”有外媒评价:“这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未来网络社会的预演。”

4月18日,工信部发布《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明确将6G列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标准体系”核心,提出加快构建“天地一体、通感融合”的技术框架,并计划年内启动6G国际标准预研。

此外,文件中还明确提出了“太赫兹通信突破”“空天地组网验证”“AI原生网络研发”三大核心任务,并设定了2028年完成关键技术攻关、2030年实现商用的时间表。

这一政策被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称为“从创新到产业的桥梁”,既为技术攻关指明方向,也为全球标准博弈奠定话语权。工信部发言人也强调:“6G不是5G的简单升级,而是一场颠覆性革命,中国必须掌握主动权。”

4月21日,由中国电信联合北京邮电大学研发的“可视化6G卫星接入网系统级仿真平台”正式亮相。该平台可模拟数万颗低轨卫星的协同组网,为星地融合通信提供关键验证工具。

针对该平台的亮相,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毕奇表示:“6G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地球全域与近地空间的无缝覆盖,而卫星网络是打通‘最后一光年’的核心钥匙。” 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深有感概:“过去我们总说‘信号盲区’,未来在6G时代,海洋、沙漠甚至地下矿井都将被网络点亮。”

这四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从基础材料突破到网络架构验证,从国家战略布局到产学研协同创新,每一步都精准踩在6G技术发展的脉搏上。

面对中国在6G领域的迅猛发力,国际电信联盟(ITU)专家直言不讳:“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将6G从论文里的概念变为实验室的原型,再推向产业化的前沿。”这四件标志性事件,恰似四支射向未来的利箭,既展现了中国在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协同上的系统性优势,也为全球6G发展锚定了“中国坐标”。

全球竞速:中美领跑下的6G新格局

当前,全球6G研发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全球6G研发已形成“中美双雄争霸,日韩欧奋力追赶”的竞合态势。

在这场全产业链参与的协同创新过程中,中国凭借政策引导、技术积累与市场体量,构建了从芯片设计(如中国移动的天地一体核心芯片)到网络架构(如“三体四层五面”体系),再到应用场景(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的完整生态链。

截至2025年,中国以40.3%的6G专利申请量稳居全球第一,并在太赫兹实时传输(360-430GHz频段突破200Gbps)、语义通信(车联网时延降至0.1毫秒)等核心领域保持领先。

6G专利竞赛中,华为、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企业成为技术输出的核心力量。华为凭借3435件专利领跑全球,其太赫兹通信技术已实现1Tbps的实验室传输速率;中兴通讯则在星地融合组网领域取得突破,完成了全球首次低轨卫星与地面基站的实时通信验证。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冲锋+高校支撑”的创新生态:IMT-2030推进组汇聚了120余家机构,从标准制定到产业化落地,链条完整且高效。

与此同时,面对来自中国的压力,美国也在不断发力。其中,高通、微软联合三星、诺基亚组建“Next G联盟”,猛攻太赫兹频段和卫星通信,试图通过开放95GHz-3THz试验频谱抢占太赫兹高地,而其太赫兹芯片已进入原型测试。

2025年,美国SpaceX的“星链”二代卫星已搭载初步的6G载荷,试图以数万颗低轨卫星构建“空基骨干网”;而DARPA主导的“空天互联网”项目更将军事与民用技术深度绑定。

但在6G领域,业界保持着清晰的认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报告指出:“中国在技术整合与应用场景探索上更具优势,美国亟需弥补产业链短板。”而美国工程院院士约翰·汉尼斯则坦言:“中国的系统性创新模式,比美国的碎片化研发更具爆发力。”

除开6G领域的“中美争霸”,日韩欧的差异化技术路线也不容小觑。

日本押注光子芯片,政府豪掷500亿日元支持NTT研发光子晶体技术,NTT实验室实现300GHz频段11Gbps传输;韩国则立下“2028年商用”军令状,其6G白皮书规划中表明将在2028年商用,同时还聚焦全息通信,三星与LG在智能超表面和全息通信领域频出成果;欧盟则投资12亿欧元,通过“Hexa-X-II”项目推动AI原生网络架构,诺基亚与爱立信试图以“可持续6G”概念实现弯道超车。

可以看出,这场6G竞赛的本质,是通信技术主导权的争夺。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6G不仅是网速竞赛,更是国家数字主权的战略高地。”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竞赛中,中国不仅未落下风,反而在多条赛道实现超越:华为的AI原生网络架构比欧美方案能耗降低40%;中兴通讯的智能超表面技术已进入外场测试;中国移动的算力网络可动态调度百万级服务器资源……以至于一位欧洲通信专家感叹:“中国正在书写6G的规则,而我们还在讨论该用哪支笔。”

未来之战:应用场景与挑战并存

6G不仅是通信技术的迭代,更是一场融合AI、量子计算、物联网的“智能革命”。其应用场景之广,足以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6G技术的颠覆性潜力,体现在三大应用场景与三重挑战的交织中。

6G的场景革命,最典型的显现是从地面到太空的智联跃迁。在6G网络中,通信、感知与计算将深度交织。华为的“通智感融合”试验网中,AI算法可实时预测网络拥塞并动态分配资源,使基站能耗降低30%;中国电信的卫星接入系统则能通过信号反射感知气象变化,实现“一网多用”。这种融合催生了在三大应用场景中的颠覆性应用。

空天海陆全域覆盖:通过卫星与地面基站融合,6G将彻底消除海洋、沙漠、极地的通信盲区,助力“一带一路”沿线数字化联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计划已纳入6G标准框架,预计2030年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通感智一体化网络:南京低空飞行服务平台案例显示,6G可同时完成无人机通信、雷达感知与AI避障,使低空物流效率提升300%。

元宇宙基础设施: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将推动虚拟与现实边界的消融。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团队开发的语义通信系统,已在工业元宇宙中实现“零认知偏差”的远程协作。

尽管6G发展前景广阔,但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就是挑战暗涌,将不得不面对如何跨过技术、标准与商业化的三重门槛。

对于参与6G角逐的各方而言,技术优势需转化为标准话语权已成为共识。中国首次牵头3GPP的6G场景用例项目,打破了欧美把持通信标准的传统格局。然而,博弈依然激烈:美国试图将太赫兹频段切割为“区域化标准”,欧盟则力推“隐私优先”架构。

对此,ITU秘书长赵厚麟指出:“6G标准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中国方案为全球协调提供了新思路。”尽管已经有了新思路,但6G发展之路上仍然面临如何跨过三重门槛的难题。

技术融合瓶颈:太赫兹器件的功耗控制、AI与通信的理论融合(如香农极限突破)仍是难题。电子科技大学李少谦教授警示:“当前6G研究存在‘重概念轻基础’的风险,需警惕技术泡沫。”

标准分裂危机:尽管3GPP计划2025年启动6G标准化,但中美在频谱分配(美国倾向军用优先)、网络架构(中国推“智简网络”VS美国倡“分布式自治”)上的分歧,可能导致全球市场割裂。

商用化长周期:中国移动预测2030年实现试商用,但高昂的卫星部署成本(单颗6G卫星造价超5亿元)与终端适配问题,可能延缓消费级应用普及。

除此之外,需要面对的未知挑战还包括但不限于太赫兹信号的传输距离不足百米,需部署千万级微型基站;通感算一体化缺乏统一协议,跨领域整合难度堪比“建造通天塔”;量子计算机的威胁让传统加密体系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6G的商用化之路绝非坦途,我们需要的是长期的投入以及持续的创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坦言:“6G的难度比5G高出一个数量级,但它的回报将是重塑人类文明。”

破局之道:6G领先的世界意义

在中美“科技脱钩”的阴霾下,6G技术的自主创新对中国而言,已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在中美科技脱钩与“小院高墙”封锁的背景下,中国在6G领域的领先就更具战略价值。

对于中国而言,打破封锁链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生态。从华为海思的6G基带芯片到紫金山实验室的“智简网络架构”,中国已构建关键技术的“去美国化”路径。2025年,中国6G设备国产化率超85%,产业链上已彻底摆脱对西方光刻机、射频器件的依赖。

曾经,美国对华为的芯片断供、对中兴的巨额罚款,暴露出中国通信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然而,6G研发中,中国正逐步实现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华为的鲲鹏处理器已应用于6G基站;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支撑起太赫兹芯片试产。对此,工信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6G产业链的85%关键环节已实现自主可控。”

与打破封锁链同样重要的是重塑全球化,推进6G技术普惠新范式这个目标。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提出的“全球统一6G标准”倡议,正在获得新兴市场支持。非洲联盟通信部长穆罕默德·阿里表示:“中国的卫星组网方案让偏远地区用得起6G,这是西方公司从未考虑过的普惠逻辑。”显然,这种“技术+发展”的模式,正悄然改写全球数字治理规则。

这种模式对中国而言,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6G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据预测,到2035年,6G驱动的数字经济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占GDP的30%。

在浙江,6G赋能的“数字孪生港口”让货物周转效率提升40%;在新疆,卫星联网的智能农场使棉花亩产增加15%。国家发改委专家指出:“6G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基础设施,更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桥梁。”

6G已经成为引动万亿级市场爆发的经济新引擎,这一点毋庸置疑。据预测,6G将催生智慧交通(市场规模超2万亿)、太空经济(近地轨道服务达8万亿)、工业互联网(提升GDP 1.5%)等新增长极。此外,北京市科委数据显示,当前6G产业链已带动京沪杭等地新增就业岗位120万个。

当然,中国的6G领先绝非“独善其身”,而是将普惠全球。在非洲,华为的“6G乡村联网方案”将以十分之一的成本实现偏远地区覆盖;在拉美,中兴通讯的“通感一体基站”可同时提供通信与灾害预警服务。面对6G的“发展红利”,联合国宽带委员会评价:“中国正将6G变为缩小数字鸿沟的工具,而非加剧垄断的武器。”

6G领跑者的责任与世界的未来

当美国学者惊叹“中国6G领先美国一百倍”时,我们更应清醒:技术优势唯有转化为人类福祉,它的光辉才有意义。中国在6G领域的突破,不仅是网速的飞跃,更是一种文明观的表达:通过技术共享促进全球协作,通过数字平权消弭发展鸿沟。

其实当西方仍在争论“该不该让中国主导6G”时,中国已用行动给出答案:在青海湖畔,全球海拔最高的6G试验基站正在测试极寒环境下的性能;在太平洋深处,中国科研船的6G设备正与北斗卫星进行海天通信验证……这些画面背后,是一个文明古国以技术为笔、以创新为墨,为人类通信史书写的新篇章,擘画出新时代的PPT。

6G的终极目标不是速度的比拼,而是让技术进步惠及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个体。中国的领先,恰恰也证明了一个命题:当技术发展以人类福祉为坐标时,领跑者的身后,必将有全世界同行。

正如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所言:“真正的技术革命,从不是零和游戏。”中国在6G赛道上的领跑,正为世界打开一扇通向“万物智联、美美与共”的未来之门。这扇门后,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数字时代的最美图景。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高通徐晧:利用6G和AI重塑移动连接的未来
精彩视频
飞象趣谈第二十四期!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芯片“无极”,像保鲜膜一样薄的未来科技!
专家谈|中国信通院果敢:生成式AI发展为人工智能终端注入创新动力
全球6G大会|高通展示三大6G原型系统 更好服务智能时代
6G技术新突破!6G全息超表面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样机发布
精彩专题
通信产业2024年业绩盘点
3·15权益日 | 共筑满意消费 守护信息通信安全防线
聚焦2025全国两会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