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美媒:AI界对“深度”越来越着迷

2025年2月26日 09:11  环球时报  

美国《华盛顿邮报》2月18日文章,原题:我们对“深度”越来越着迷 我们对“深度(deep)”一词的使用是否已达巅峰?近年来“深度”一词在AI领域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几乎成了“尖端技术”的代名词。2025年,“深度”之于科技界,就像几年前的“+”之于流媒体平台,例如苹果电视+、迪士尼+和派拉蒙+等。据《牛津英语词典》记录,“深度”一词在计算领域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指的是“多层次的模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个词又衍生出一些引申用法,比如“深度技术”这个术语,用来表示重大工程挑战的解决方案;还有“深度学习”,指的是模仿人类思维过程的机器。

虽然“深度”很早就和技术联系在一起,但用这个简单的词来形容复杂的东西,却是在近几年才普遍起来的。在创业公司数据平台Crunchbase上搜索“深度(deep)”,会出现上百条结果,其中许多都是AI领域的公司,例如Deepwave(AI射频)、Deep Instinct(AI网络安全)、Deepgram(AI语音)、DeepL(AI翻译)、Deep Vision(AI图像和视频)和DeepMap(AI地图)。在中国的DeepSeek引发国际关注后,OpenAI公司也宣布在2月上线“深度研究”AI工具。该公司表示,在ChatGPT中接入的“深度研究”具备一种新的自主性能力,可以在互联网上为复杂任务进行多步骤研究。

重要的是,尽管“深度”会让我们联想到一些前所未有的超级技能,但它并未明确承诺一定会实现什么功能,就像之前流行的“微”等字眼一样。这种难以形容的进步感是科技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过度简化一些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不仅是出于商业原因,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旅程本就充满了障碍重重的路径和尚不明确的目的地。“深度”这个词可能有点老套,但它也很恰当,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技术到底有多深。我们理解的程度,最多只有淹没脚踝的水那么深。(作者凯蒂·斯坦梅茨,王晓娇译)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vivo胡柏山:手机行业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精彩专题
低空经济2025:助力中国经济腾飞,成就高质量发展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2024年度中国光电缆优质供应商评选活动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