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终端 >> 正文

DeepSeek这么好用,为什么手机厂商还要自研大模型?

2025年2月18日 16:48  界面新闻  作 者:陆柯言

DeepSeek狂潮席卷到了手机行业。截至2月18日,华为、荣耀、努比亚、魅族、小米、vivo、OPPO等国内主流手机厂商全部都已接入DeepSeek。

不过,上述多数厂商目前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在自家产品服务上为DeepSeek开“入口”,再接入兼容DeepSeek开源模型所提供的API接口,这也是搭上快车最简便的办法。

但由于部分厂商只接入了“尝鲜版”,在问答体验上并不完全与DeepSeek相同。并且,API接入的方式也被质疑是“相当于安装了一个APP”,并没有太多体验创新。这是因为,满血版推理任务需要庞大算力支持,若直接采用满血版,可能面临类似DeepSeek官方服务“服务器繁忙”的体验风险,而“尝鲜版”在成本与稳定性间更易平衡。

努比亚并未选择开“入口”的方式。其旗舰手机Z70 Ultra已经实现了全尺寸系统内嵌6710亿参数DeepSeek R1模型,实现了DeepSeek-R1与系统的整合。

在DeepSeek-R1诞生之前,AI手机的战火已经烧了两年。为了自研大模型,头部厂商纷纷投入了高额资金:荣耀前CEO赵明曾透露,荣耀在AI领域的投入已达100亿元,大模型战之后每天的投入都在翻倍;vivo副总裁周围也表示,每年在大模型领域的投入成本在20-30亿元。

但手机厂商对AI的重金投入,暂时还没有换来明显的销量增长。一个原因是,当前AI功能主要集中在语音助手优化、图像处理等场景,缺乏杀手级应用。尽管手机厂商开始探索AI与系统的融合,推出智能体点外卖等差异化功能,但就实际体验而言,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DeepSeek的诞生改变了过去手机厂商比拼参数的逻辑。努比亚技术专家告诉界面新闻,DeepSeek为手机厂商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打破了高性能推理模型的成本桎梏,且开源,使得这类模型也能够部署在像手机这样的消费电子产品上,并且成本大幅降低。

除了通过API接入DeepSeek之外,已经有多家手机厂商尝试将DeepSeek-R1部署在本地。不过,当前的手机芯片配置还难以支持满血版DeepSeek-R1(670B)的本地部署,仅能够支持10B(10亿参数)以下的蒸馏版本。

这显然不是最佳方案,因为蒸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推理能力。但有手机从业者对界面新闻表示,小模型在部分垂直场景的表现值得肯定,例如在通话总结、文档概要等高频场景中,vivo蓝心3B端侧模型(30亿参数)通过模型压缩和精度恢复技术,实现了端侧运行且功耗降低46%。

也正因如此,手机厂商引入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同时,也仍有必要推进自研。一方面是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考虑,承载健康监测、支付验证等敏感数据,另一方面还是成本压力。

努比亚技术专家提到,尽管算力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现阶段需要借助云端算力,鉴于手机用户规模之大,跑起来同样是一笔不菲的数字,自研端侧模型能够承接部分高频次用户场景,进一步降低成本。

上述专家指出,DeepSeek与手机厂商自研大模型的本质差异在于能力边界:厂商自研模型聚焦用户意图理解与多模态场景串联(如通过传感器数据预判需求),这正是DeepSeek-R1这类通用推理模型的盲区。

目前,行业普遍采用“前端感知层自研+后端服务层调用”的协同模式——厂商通过自研模型实现实时场景感知与交互设计,复杂计算则交由专业大模型处理。这也是一种共识:简单的文字搬运式调用无法体现移动端价值,真正的竞争力在于芯片-模型-传感器的全链路整合。

例如,全尺寸嵌入DeepSeek-R1的努比亚Z70 Ultra将DeepSeek与其自研星云AI的多模态能力结合,在拍照后可直接调用DeepSeek进行分析、解答。

诸如此类的差异化体验,也将是未来AI手机的竞争焦点。问答与搜索是第三方应用都能够满足的需求,手机厂商比拼的则是如何通过AI对系统进行重构,以及联动生态资源的能力,例如用AI智能体来实现真正的自动点单、订餐等。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vivo胡柏山:手机行业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精彩专题
低空经济2025:助力中国经济腾飞,成就高质量发展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2024年度中国光电缆优质供应商评选活动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