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终端 >> 正文

AI PC战场的下一步,会是卷轴屏吗?

2025年1月14日 08:28  新浪科技  作 者:罗宁

在2025年CES(消费电子展)上,当英伟达、AMD、英特尔相继在AI PC领域发力,并在市场期待中寻找未来突破口时,联想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量产级卷轴屏AI PC,成为最受关注的C位之一。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标志着AI PC在形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AI PC正在成为AI应用最佳承载体之一。据Canalys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AI PC出货量达到1330万台,AI PC市场连续增长49%,占全球PC总出货量的20%。而在众多厂商当中,联想多年来在新形态AI PC的研发上总是不遗余力,从折叠屏的试水到如今卷轴屏的落地,凸显了其在创新能力、供应链整合以及市场前瞻力上的综合优势。

卷轴屏:当科幻步入现实

卷轴屏的实现依赖于柔性显示技术和机械结构设计的高度成熟。在这款卷轴屏AI PC中,联想不仅解决了屏幕可卷曲这一物理问题,还实现了屏幕在不同状态下的无缝切换。这需要突破多个技术难点。

首先,柔性屏幕材料与耐久性。柔性OLED屏幕是卷轴屏的核心组件,其材料需要既柔软又耐用。联想通过与屏幕供应商合作,采用了新型的复合材料,使屏幕在多次拉伸和卷曲中保持稳定性能。根据CES现场发布会数据,这款PC的柔性屏幕采用了最新一代的超薄OLED材料,具备高达99%的DCI-P3色域覆盖、500尼特的亮度以及120Hz的刷新率。此外,联想特别开发了专属的卷轴驱动系统,该系统能够在8秒内实现屏幕平滑伸展,同时保持屏幕的耐用性和整体设备的稳定性。实验数据显示,这种卷轴屏幕经过超过2万次展开与收缩测试,仍能保持其显示性能与机械强度。

其次,是机械结构设计。卷轴屏需要通过电机或滑轨实现展开与收缩。联想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微型化的电机驱动系统,确保设备轻便的同时,实现稳定的屏幕展开和收回过程。

再者,是动态用户界面。这款设备在正常状态下是一台标准尺寸的14英寸笔记本电脑,但当用户需要更大的显示面积时,屏幕可以通过卷轴机制展开至16.7英寸。卷轴屏带来了屏幕尺寸的动态变化,传统的操作系统和应用需要针对性地适配。联想在这款AI PC中与Windows进行了深度定制,使操作界面能够根据屏幕尺寸实时调整,提供流畅的使用体验。

联想的卷轴屏AI PC从概念到落地,经历了数年的研发迭代。此前,联想曾推出过折叠屏电脑ThinkPad X1 Fold,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技术积淀为卷轴屏技术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机械寿命测试、屏幕显示效果优化以及软件适配上,联想通过大量实验和用户调研,不断优化最终产品。

真量产: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卷轴屏AI PC并非仅为吸引眼球的概念产品,而是以用户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现代用户对PC设备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既要求设备具有便携性,又希望在需要时能提供大屏幕的沉浸式体验。卷轴屏AI PC恰好能够同时满足这两点需求。

一边,是更极致的便携性,卷轴屏AI PC在未展开时与普通笔记本相似,但展开后能够提供更大的屏幕尺寸,适用于多任务处理、内容创作和娱乐消费。

另一边,是跨场景的灵活性。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场景选择屏幕的展开程度,例如在出差时选择便携模式,在办公室或家中选择大屏模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使用体验。

而从AI PC领域来看,今年的竞争带来了行业的更多可能性,一方面是英伟达不遗余力的推动市场关注,英伟达在CES上宣布即将推出一款名为Project Digits的AI计算产品,实际上是一台AI 超级计算机,定价3000美元起,并计划在5月面世。黄仁勋在演讲中认为:“英伟达最想做的事情是把人工智能放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上,所以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使Windows PC成为世界级的AI PC,那将是非常棒的。”

另一方面,与其他PC厂商相比,联想在卷轴屏PC领域的优势,结合其在AI PC领域的长期深耕也正凸显其价值。通过多年的国际化布局,与全球顶尖的屏幕供应商、芯片厂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为其卷轴屏AI PC的量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本次联想卷轴屏AI PC的发布,为整个AI PC行业树立了一个创新标杆,展示了AI PC形态设计的更多可能性。从传统的笔记本电脑到折叠屏,再到如今的卷轴屏,AI PC设备正在摆脱单一形态的束缚,朝着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联想的尝试将激励更多厂商投入类似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推动PC行业的形态革新。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信通院汤立波:“5G+工业互联网”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精彩专题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2024数字科技生态大会
2024年度中国光电缆优质供应商评选活动
2024全球6G发展大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