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卫星 >> 正文

商业卫星灾害应急显身手 民营航天商业潜力待发掘

2024年8月30日 07:15  证券时报  作 者:康殷

8月3日凌晨,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泸定段日地1号隧道至2号隧道处冲毁、318国道康定姑咱镇路段交通中断。中科星睿的星睿七号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飞越灾区上空,对比历史卫星影像图,清晰观测本次灾害后区域。

面对莫测的自然灾害,目前国内遥感卫星提供的灾区影像已经相当成熟。随着中科星睿等商业卫星公司的崛起,对自然灾害致灾因子进行分析预判,为金融保险等机构提供贷后风险管理、承保定价、理赔等商业应用正日益广泛。

在灾害应急中不可或缺

近日,中科星睿董事长雷斌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深入探讨了商业卫星在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业务布局及未来展望。

“商业卫星的快速响应能力,让我们能够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获取现场图像,为救援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雷斌说,过往发生自然灾害时,由于现场条件恶劣,人员难以迅速进入灾区,传统监测手段受到限制,商业卫星便成了获取第一手灾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7月6日,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严重溃坝事件,导致垸区大面积被淹,房屋受损严重,数千名居民转移。中科星睿当日迅速响应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机制,调动星睿七号、星睿九号遥感卫星提供精准的图像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科星睿等商业卫星公司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应急响应机制:灾害发生后,公司会根据卫星轨道迅速调度最接近灾区的卫星进行拍摄;拍摄到的图像通过全球地面站传回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图像信息,及时分发给相关政府部门和用户。整个流程的高效运作,确保了公司在灾害应急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谈到技术创新时,雷斌特别提到了中科星睿在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方面的突破。SAR卫星能够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回波信号进行成像,因此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这一特性使SAR卫星在灾害应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事实上,包括中科星睿、天仪研究院在内的商业卫星公司均在SAR卫星上进行深入布局。2023年,台风“杜苏芮”导致我国大范围洪涝灾害。在那次台风过程中,民商卫星特别是SAR卫星发挥了重要的监测作用,与包括高分三号在内的多颗国家队SAR卫星形成协同和补充,在持续地救灾监测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从灾害应急到多元化商用

“第一时间拍摄灾区卫星影像,提供给政府等应急救援机构,这一直是商业卫星公司的责任之一,但作为商业机构,探索卫星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经济价值同样重要。”雷斌表示。

在业务布局方面,中科星睿不仅专注于灾害应急响应领域,还积极拓展与保险、电网等行业的合作。雷斌举例,四川地震发生后,公司利用SAR卫星技术为国家电网提供了输电线路的受损情况监测数据,帮助电网公司迅速定位受损线路并展开抢修工作。类似的应用案例不仅体现了商业卫星在灾害应急中的价值,也展示了其在行业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有业内人士指出,商业卫星的应用场景虽然广泛,但真正具有稳定且大规模需求的市场仍然有限。特别是灾害应急响应等场景,虽然重要,但并非日常业务,难以形成持续的盈利来源。“目前国内商业卫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处于相对初级阶段。”雷斌表示,为了探索商业模式,中科星睿不是简单提供卫星数据,而是深入机构客户一线,了解需求后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价值的产品。

为此,中科星睿与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提供卫星图像数据和专业的分析服务,公司帮助保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灾害损失并进行定损理赔。雷斌说:“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为保险公司提供了高效、准确的灾害评估手段,也为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中国再保险集团为数百个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超千亿元风险保障,中科星睿作为卫星遥感技术提供商,为其中多个项目提供遥感数据和分析技术支持。

2023年3月,中科星睿配合中再集团,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支持中国铁建秘鲁重大工程顺利开工建设。该公路扩建项目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东北280公里的瓦奴科省。为合理确定该项工程保险的定价和条件,中科星睿综合线路各区段地形地貌、人文概况、敏感标的、遥感观测数据等信息,对项目所在地区域风险进行详尽分析。基于及时、全面、透明的信息,保险企业合理确定了相关保险条款和定价,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投保施工企业结合本次观测获取风险情况及后续跟踪分析,安排合理防护措施,也切实实现了风险减量。

针对性设计供应链优化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之一。成本控制则是商业卫星公司追求的重要目标。

事实上,中国卫星制造成本下降空间较大。国泰君安分析师周天乐指出,美国星链单颗卫星制造成本约50万美元,我国低轨通信卫星制造成本约3000万元(约421.73万美元)。根据福布斯中国消息,目前银河航天等公司单颗卫星研制成本已降至千万元量级,处于降本初期。未来通过生产工艺提升和规模化效应,有希望把卫星单价降至百万元级别。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科星睿通过产业链重组、模块化采购、优化设计等方式不断降低卫星制造成本。雷斌举例,以往卫星天线需要在研究所订购,但类似天线结构其实设计制造已经非常成熟。为此,中科星睿向一家并非卫星行业的公司采购了天线结构件产品,经测试后效果不错,定价也大幅下降。此外,使用更经济的工业级或汽车级元器件替代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也是非常有效的降本办法。

随着商业航天的发展,卫星制造所需的部组件越来越能够通过市场化采购获得,不再完全依赖于航天研究所,这降低了部件成本并提高了采购效率。“中国制造业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通过设计优化、开放采购,可以利用现有工业能力来降低卫星部件的加工成本。”

在设计上,商业卫星公司不是追求全面的应用场景覆盖,而是针对重点目标进行优化设计,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冗余功能,降低卫星的复杂度和成本。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时,通过减小卫星图像的幅宽来降低成本。例如,针对水电站等点目标,设计十几公里的幅宽就足够了。设计卫星寿命时进行技术和成本的折衷。“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更长的寿命,但考虑到元器件成本和技术更新速度,选择3到5年的设计寿命更为经济合理。”

自身造血能力是关键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商业航天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并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在企业方面,以长光卫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等为代表的卫星制造企业,以华力创通、星网宇达等为代表的卫星地面设备企业,以中国卫通、鑫诺卫星等为代表的卫星通信企业,以中海达、北斗星通等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企业,以航宇微、中科星图等为代表的卫星遥感企业,逐渐成长为中国商业航天的重要力量。

随着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领域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指出,2024年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之年,在此之际,商业航天科技创新、融资吸金等方面频传利好消息,6月24日,商业航天企业微纳星空完成10亿元C1轮融资,成为商业航天独角兽企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商业航天相关企业注册量自2014年的1022家,逐步增长至2023年的16889家,为10年前注册量的16倍有余。截至2024年8月22日,我国现存6.3万家商业航天相关企业。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注册7425家商业航天相关企业,相比2023年同期减少5.9%。

赛道融资方面,根据企查查数据,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赛道品牌产品累计完成46起。其中,1月累计完成10起,披露融资总额超6亿元,是截至目前融资频次最高的月份;其次是7月,累计完成8起,披露融资总额超10亿元。

就投融资策略,雷斌表示,公司将更加注重自身造血能力和业务可持续性发展而非过度依赖外部融资。“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盈利能力来吸引投资人而不是单纯依赖外部资金注入。”雷斌表示,“当然我们也在积极寻求与能够真正帮助我们的投资人合作以实现稳步发展。”

在力合科创等机构发起的天使轮投资支持下,中科星睿迅速成长,并在成长期间得到力合科创的大力帮助。目前,中科星睿已经成功在轨运营7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在研15颗卫星,在研卫星最高分辨率达0.25米。

就未来融资计划,中科星睿将聚焦卫星批量化生产改造。据了解,目前国内商业卫星制造还更多地处于实验室或作坊式生产模式,尚未形成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模式,这是未来降低成本的关键方向。雷斌表示:“批量化生产将大幅降低卫星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通过实现批量化生产,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颗卫星的成本。“年产量达到几十颗甚至上百颗时,就可实现商业卫星的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航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成本控制、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商业卫星公司也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邵广禄:面向AI大模型的智算集群及网络的实践和展望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