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魏德龄/文)“它像是一个缩小的六边形,所以我们看不到它目前的优势在哪里?能够取代谁。”不久前,某物联网厂商的业内人士在谈到RedCap时,说出了他们所评估的现状。并说出了一个不乐观的看法,那就是RedCap能否普及,或许更取决于4G的退网时间。
关于“缩小的六边形”,或许不妨从RedCap名字本身先谈起。
缩小的六边形
RedCap这个名字本身正是Reduced Capability的缩写,意为“降低能力”。而它最初还有另一个名字,称为“NR Light”,显然也如名称中所言,对原有的能力进行了削减。这样做的目的源于,在实现5G联网能力的前提下,降低了功耗、尺寸、成本等原由5G设备上的弊病,为5G拓展物联网领域与低端消费类设备提供了更多可能。
“但我们看到,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这三项5G能力上,RedCap因为都是一种缩小化的能力,所以也间接降低了物联网设备升级接入5G网络的吸引力。”本文中的采访人表示,由于能力的缩小,也让客户在选择时,会将RedCap与4G技术进行比较,最终很容易认为其性价比不高。
在RedCap产品于去年现身之初,一些人便对其峰值速率表现产生疑惑,即便理论最强的下行220Mbps的产品,也比LTE-A的300Mbps差上一些。对于应用在如低端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产品上时,显然反倒不如继续使用4G。
在物联网领域,由于RedCap本身受限的能力,同样让一些固有设备难以找到其适合的应用领域。从Analsys Mason给出的这张能力对比图中不难发现,NB-IoT技术在电池寿命、低成本、覆盖范围三项有着“偏科级”的明显优势,紧随其后的是LTE-M,而此三项能力恰恰最被物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所看重。反观RedCap尽管什么都会,却什么都不精通。
于是,出现“更取决于4G的退网时间”的观点,自然并不会奇怪。不过,其实业内也正在密切关注eRedCap的表现。
更偏科的eRedCap
伴随着5G Rel-18版本的发布,RedCap技术也迎来新升级:eRedCap(增强版RedCap)。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于什么都会,却又什么都不精通的RedCap,eRedCap转而开始选择自己的“偏科”之路,适用于目前由LTE Cat 1和LTE Cat 1 bis服务的应用场景。
eRedCap在网络能力可谓是不升反降,上下行的峰值速率均被限制至10Mbps。但R18 eRedCap旨在进一步扩展RedCap生态,面向更低成本,更低能耗,其介于LPWA和R17 RedCap能力之间的物联网用例,例如工业无线传感网络,智能电网等。eRedCap成本降低的另一个手段是保持射频带宽20MHz,数据信道基带降低为5MHz,加之峰值速率降低为10Mbps,相比R17 RedCap可降低约12%的终端通信模块成本。
在提升电池寿命方面,eRedCap将非激活态RAN eDRX周期最大值扩展为10485.76s,定义了非激活态下CN和RAN eDRX周期同时超过10.24s时,通过CN和RAN的寻呼超帧PH和寻呼时间窗PTW确定寻呼时机的监听机制,规定了根据CN和RAN的PTW位置确定寻呼周期T的规则。
RedCap的突破点
尽管RedCap目前可能仍受限于自身的能力范围,难以和4G物联网技术相抗衡,但从一些预测数据中不难发现,其实也具备不错的市场潜力。Counterpoint Research预测到2030年,5G RedCap模组将占蜂窝物联网模组总出货量的18%(此时4G物联网仍会占据最大份额)。但是,行业预测将在2030年后逐步淘汰4G,5G RedCap也将成为确保设备未来兼容性的关键。
实际上,在消费电子领域,自RedCap相关产品现身以来,很多人反倒认为智能手表会成为其突破口,尽管目前5G智能手机已经全面普及,但蜂窝数据版的智能手表仍旧在使用4G物联网技术,以满足连接需求。原因就在于5G技术的高功耗与尺寸要求,难以融入于手表的小巧空间中,而RedCap的技术特点显然能够满足所需。
RedCap的全能属性也带来替代原有一些场景中需要以有线通信进行连接的设备的机遇。例如在视频监控的应用中,早期的无线视频设备主要由LTE Cat 4提供服务,如果直接升级为全功能5G,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RedCap的吞吐量足以支持绝大部分视频设备的码流传输需求,但成本却远远低于全功能5G,几乎接近于LTE Cat 4。
RedCap或许不能轻松取4G而代之,但也没有那么干啥啥不行,全能与偏科都或是一种天赋,但在2030年前,它的道路却绝非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