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中,科技创新被提升至重要地位。报告明确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报告中写道。
报告还指出,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
多位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在听完报告后最深刻的感受是,现在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关键时期,报告释放了科技创新更受重视的信号。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代表和委员们几乎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融合”。伴随着AI技术的发展,跨学科的协同攻关能力尤为重要。
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表示,今年的报告持续强调“创新”,“创新”一词出现频率多达 41 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第一条是重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二条是科教兴国战略,牢牢抓住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点。
雷军还认为,“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会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上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赋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全国政协代表、复旦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天的报告有专门一部分强调科技创新。我国要突破现有的国内外的压力,科技创新还是必由之路,这次把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写得非常到位。”
朱同玉表示,他关注到政府强调的两方面工作重点:首先是非常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是与基础科学相辅相成的科研成果转化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以及完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新机制。
“科技创新光靠国家不够,需要社会资本的投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着力扩大民间投资,完善政府企业合作新机制,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表示,报告中涉及内容很多,但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令他印象深刻。
张文宏告诉记者,“新质生产力”应该是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振兴的关键词。传统的科技发展无法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这些内容都是属于全新的内涵,用脱胎换骨来描述也不为过。换言之,如果在这些科学技术核心竞争力方面我们脱节了,那我们和世界先进生产力就不是一个层次了,国际竞争就会出现跨维碾压的局面。”张文宏表示。因此,现在就科技创新、“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说是只争朝夕。对策就是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则提到,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意味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进计算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等新要素紧密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态。
他建议,要以国产化算力底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国产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真替真用,更应该积极构建并发挥新质生产力价值,实现产品技术不断突破,产业生态逐渐完善,行业应用逐步拓宽。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说,今天看到“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自己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创新创业者,更加责无旁贷。
周鸿祎表示,如今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为此,他呼吁我国应充分发挥场景优势,推动大模型的垂直化、产业化发展,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成为产业数字化的重要赋能者。另一方面,他建议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就必须着力破解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难点,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还提到,尽管国内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是高质量中文语料资源的短缺。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针对数据合规应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推动完善AIGC监管立法,保护和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合规,同时加快高质量中文数据集的开发与利用。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量子科学领域的多位专家参会,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以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
郭国平建议,为突破国际科技产业链封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国应该“专项培育”量子计算产业链,制定量子计算机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扶持政策,推动量子科技产业加快从未来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迭代发展;实施量子计算创新人才计划,培养人才与科技攻关结合起来,加大量子计算专项人才创新培养。
“举国之力”发展大科学的优势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60周年,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曾让国家突破科技封锁,由弱变强。在新兴科技引领的新时代里,对中国而言,举国制度突破封锁也仍是重要途径,尤其是在AI大模型、量子计算等大科学领域。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听完报告后第一时间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表示:“近两年,全球通用人工智能掀起全新热潮,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深刻地改变当前以人力和时长为主要商业模式的产业形态,根本上重塑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刘庆峰在今年的两会上呼吁国家制定《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应对全球AI“系统性竞争”。他表示,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
“在追赶的同时,结合全新的技术发展、竞争格局、产业赋能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非常有必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系统性规划。”刘庆峰建议。
当前,通用人工智能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也是中美科技博弈和战略竞争的必争之地。在刘庆峰看来,中美博弈最核心的“主战场”就是在通用底座能力上持续进行对标。
自OpenAI公司的ChatGPT发布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最主要的技术升级都由美国公司引领,硅谷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轰炸”。
从ChatGPT的诞生到Sora的震撼发布,面对新时代全球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如何加入这场竞争?对此,刘庆峰建议,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加快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应用落地;坚持源头核心技术系统性创新;建立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建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伦理人文的研究。
“融合”是科技主旋律
有样学样,只能是跟随者;融会贯通,才有从0到1的突破。刘庆峰表示,希望能够发挥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与人工智能关键研究的协同攻关,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突破,助力我国通用人工智能弯道超车。
针对报告中提到的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刘庆峰表示:“大模型是典型的平台赋能性技术,要加快我国大模型开发者生态体系建设和运营,降低研发和使用成本。支持工业大模型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赋能,支持软件大模型对软件行业的赋能,支持行业大模型对汽车、家电、服务机器人等行业领域的应用。”
技术“融合”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医学工程师的培养就事关我国能够在医疗器械设备领域取得核心技术突破。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在《关于卓越医学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中提出,将高校国家及省部级工程类重点实验室与医疗机构优势学科相结合,以高端医疗装备研发为导向,形成强强联合的“学-研”融合模式。
朱同玉告诉第一财经:“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人员非常多,但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没有打通。复旦大学也正在探讨如何建立起这种机制,加强工科、理科、医科等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