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七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浙江杭州正式发布了《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江苏南京、四川天府新区等也陆续发布了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机器人产业向更高层次升级。同时,产业的高速发展更离不开软硬件的共同创新。
政策引领下的产业升级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扶持政策,推动整个产业体系向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迈进。
在资金方面,多地政府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例如,四川天府新区提出“支持研发核心算法”“支持行业大模型研发应用”等多项举措,直管区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制企业及用户企业单个项目,最高可补贴1000万元。
场地的支持也不容忽视。许多地方政府规划出专门的产业园区,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优惠的办公和生产场地。例如,日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昌平)一期主体结构实现全面封顶,项目按照“规划引领、需求导向、前瞻布局”的设计理念,打造出高效通用的产业发展空间。
人才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多地政府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吸引和培育人才,从提供优厚的人才引进补贴,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全方位地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愈发强烈。此外,在传统的制造业中,许多岗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同时,服务业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像养老护理、酒店服务等行业,对人力的需求持续存在,但合适的劳动力却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机器人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在制造业中,机器人能够不知疲倦地在生产线上工作,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按照预设的程序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服务业中,机器人也能承担诸如清洁、简单护理等工作,减轻人力负担。
在企业和消费者双重热情的驱动下,机器人市场开启了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研发也在不断加速推进。
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筑牢产业发展底座
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涌现出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产品,如小米的CyberOne、小鹏的AI机器人Iron等。同时,也暴露出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也为未来的创新点明了方向。
首先,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如高精度的传感器、高性能的电机等,仍然依赖进口或者在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其次,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算法还有待优化,在复杂场景下的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情感交互能力还比较薄弱。
针对这些不足,在硬件上,需要加大对核心零部件研发的投入,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零部件的性能,降低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在软件算法上,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使其在交互中更加自然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意图。
除了技术创新,生态构建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的生态系统还不够成熟,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各方加强合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由此,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