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孙迎新/文)2013年4月11日,一个平静的日子。突然到来的消息让整个ICT业界感到吃惊和兴奋,华为在天津宣布了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华为海洋)在2012年度实现首次盈利。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甚至就连华为公司的一些员工也觉得莫名,“我们还有一家这样的公司?”
华为海洋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GlobalMarineSystemsLimited)于2008年底成立的合资公司,致力于为海底光缆通讯市场研制一系列优质产品、提供全球范围的turnkey解决方案和服务。
这是华为官方给出的标准答案。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揭示这家神奇公司的面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决策,或者是传奇故事让一家初出茅庐的企业在高手林立的今天能够在4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盈利。
故事从海缆开始
华为海洋是海底光缆行业的新人。
海缆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用以隔海相望的陆地间的电信传输。早先的海缆提供电报业务,后来才有了语音与数据通信。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容量以及高速传输的光缆得以普及,现在海缆基本以光缆为主。
和所有技术行业的更新一样,海底光缆传输技术也在不断提升,首先表现在传输速率的迅速提高上。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光纤传输容量大致每年翻一番,90年代后期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的使用,已使传输速率上升到每秒T比特。
海缆的敷设范围也非常的广泛。截至2005年,除南极洲之外,海缆已经可以连接地球上大部分的陆地。
从常识出发,华为在进入一个陌生的丛林时一定会有所考虑,因为海底光缆行业能和四年前的华为真正有核心交集的地方只是DWDM。而华为仅靠掌握几个技术就闯荡波涛汹涌的海洋,这无异于刚会游泳就要做远洋水手,需要莫大的勇气。
只要简单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就知道这其中的难度。海底光缆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部署是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具有多个领域的专业能力,并且还要进行跨领域的融合,才能实现从光缆到传输系统等各类产品的系统整合。至关重要的是,要把这一整套设备敷设到海底,还必须要有专业的设计、施工和维护能力。
简单说,要想在海底敷设光缆,海洋施工船、海底机器人、耐高压、防腐蚀、防止被鲨鱼咬的封装,还有至关重要的,还要有谙熟每一个技术环节能进行施工维护的人员。
强大的合作伙伴
毫无疑问,这个时候的华为最需要的是合作伙伴,并且是专业的合作伙伴。
这个伙伴就是刚才提到的一个也许并不为公众熟悉的名字: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GlobalMarineSystemsLimited)。
全球海事系统是一家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海上工程公司,在全球海底光缆安装和维护行业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全球海事系统管理着世界上最大的海缆船队以及大量的海下施工设备,在海底光缆安装和维护、科学考察、油气田建设、能源再利用等诸多方面是不容争议的行业老大。
这就是华为的合作伙伴,只有和这个领域的强者握手,才能迅速跨越150多年的技术积累,勇敢地走向海洋。这是一种策略,也是眼光。
全球海事系统面向全球开展业务,公司总部位于英国,在美国和亚洲都设有办事处。全球海事系统已和数家业内主要公司建立了战略性联盟,旗下有数家成功的合资企业,如与中国电信在中国合资建立的SBSS,与NTT在日本合资建立的NTTWEMarine,与新加坡电信及ACPL在新加坡合资建立的ICPL。
对于华为来说,问题还是难免的,中国有一句古训:防人之心不可无。难道就没有想过和一个未知领域的巨人合作,将来难免为其所制?再有,最现实的就是与其下属的合资企业SBSS存在业务重叠可能。
也许正是SBSS的主要业务范围让华为解除了部分顾虑。一般说来,国际上通常把水深在1000米以内称为浅海,1000米以上称为深海。中国海域普遍超过1000米水深的不多。而SBSS是全球海事系统与中国电信的合资公司,其主要业务范围还是在中国周边的海域。
这也侧面反映出华为海洋的业务思路,走进深海,走向深海光缆业务活跃的主体国际市场。
华为人对此理解的更为透彻。华为海洋网络公司CFO周劲说:“海缆是个运营商市场,离开了大平台,华为海洋根本无法成长。我们的策略就是搭大船过大海。”
绕不开的还是竞争对手
自从1985年世界上第一条短距离海底光缆在北欧开通,到1988年第一条全长6700公里的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缆建成,海缆通信真正进入了海底光缆的时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球海底光缆目前总长已超过100万公里。
海缆市场的进入门槛高、技术难度大,再加上自1995年以来国际IT与电信领域对传输的旺盛需求,使得海缆建设及养护费用相当高。就拿意大利海上石油平台的一个海缆项目来说,一条总长度230多公里的海底光缆,仅海缆成本就超过4000万美元,平均每公里海缆近18万美元,还不算其他系统设备的费用。并且长度越长,海水越深,难度就会越大,而收费就会更高。
很显然这是一个高挑战、高盈利的市场,但同时也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在这个“三高”市场上,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的企业占据了制高点,几乎尽揽全部市场收益。
其中,来自日本的NEC,美国的Tyco,以及欧洲的Alcatel-Lucent是全球海缆市场的强者。仅这三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80%的海缆市场。NEC几乎垄断了整个亚太地区的海缆业务,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到台湾都有其敷设的海缆,并且还获得近万公里环球海缆的太平洋段项目,而NEC还只是三家中市场份额最小的,占比15%。
不用费劲想象都知道这是一个相当严酷的市场,作为新人的华为海洋应该清楚,在整个海缆的产业链条上,从制造到施工,从交付到维护,再到客户,每一环节的厂家都屈指可数。华为海洋的每一个动作都等同挑战,从诞生之始就是在与巨人交手。
华为海洋要从哪里获得突破?
历史再一次证明,做SWOT分析是多么的重要。华为海洋在成立之初就耐心坐下来分析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当然还有自己。尽管对手看上去是那么强大,几乎是难以挑战,但信息通信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将给华为透出一丝机遇的曙光。
经过对行业深入的分析,市场透露出未来五年网络总带宽将增长3.7倍,传送网发展的需求与动力也源源不断,并且向下一代光传送技术演进已成为业界共识,尤其以40G/100G为代表的高速线路技术和大容量多业务OTN交叉技术已在部分运营商市场加速部署。
作为光传输领域的资深人士,华为已经敏锐判断出全球40G/100G将进入快速规模部属时期,100G的技术特征以相干技术、相位调制、大容量OTN为代表,而所有这些,正是华为最擅长的。
也许很快,原先采用旧技术标准部署的全球海缆将面临整体升级,甚至是重新敷设。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时不我待。
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与严苛的技术挑战面前,华为最终选择了成立公司,迎难而上走进海洋。施工和维护主要由全球海事系统来实施,他们有海缆船,有海底机器人,最主要的是他们有150多年海洋上风急浪涌拼下的施工经验,而其余所有传输、系统由华为来完成,采用最新的技术与设备,直接向用户提供全球范围的TURNKEY解决方案和服务。
只有采用TURNKEY解决方案才能让原先被海缆巨头们“挟持”的客户放下顾虑,不用满世界东奔西跑求人,只要选择华为海洋就行。
回顾这段历史,华为海洋网络公司CFO周劲不无感慨:“华为有世界领先的光网络技术和设备,全球海事系统有150多年的海洋施工经验优势,华为海洋集两家之长,相信能实现业界前三的战略目标。”
第一战
华为海洋的大旗在4年前一个不起眼的日子里拉了起来,公司方面只是象征性地给媒体发了个通稿。华为海洋知道要揽到“瓷器活”,必须要亮出“金刚钻”。
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加速研发,尽快拿出令用户与对手都信服的产品。
按照当时业界的部署经验,超过200公里部署的海缆就应该加装海底中继器,以抵消长途传输导致的信号衰减。要进入长距离海缆市场,必须要有海底中继器。华为海洋开创性地采用UJ技术开发出2纤对海缆中继器,并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开发出了更长跨距规格的多种类型R1中继器。关键的长距离海缆敷设技术难关过去了。
由于超过1500米的水深,深海光缆很容易受到鲨鱼及海洋生物的破坏,并且由于深海海底的高压、腐蚀等严苛情况,必须要有超强、抗腐蚀的封装,因此华为海洋又研制业界首例钛合金外壳海缆中继器,支持6对纤,并且中继器采用轻巧的革命性设计,非常便于用标准水下机器人进行施工。至此,华为海洋已攻克长距离深海光缆系统所有难题。
很快,华为海洋将迎来开山第一战。
印尼,千岛之国。从太空俯瞰烟波浩渺的南太平洋,星星点点一万多个岛屿点缀在这片蔚蓝的球面上。大多数岛屿上山海相望,可谓海天茫茫,线路铺设相当困难,此前这些岛屿上的通信主要是通过微波,但微波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通信质量很差。
印尼政府为了改善相对落后的信息通信现状,长远考虑还要参与到国家宽带计划中来,实现印尼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一体化通信,协调当地主要运营商参与实施重大光缆通信项目PalapaRings。
MKCS海缆系统是PalapaRings项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系统连通Kupang等东部五个岛屿,海缆总长度达1200公里。这是华为海洋拿到的第一个千公里级的大单。
面对开山之作的TURNKEY项目,华为海洋几乎是使出了全部看家本领。
华为海洋经过详细实地勘察,提出了详细的海缆路由设计,Mataram等五个岛屿上的中心站点间的海上路由距离基本上是三四百公里这个范围,这样的距离必须加装中继器,但由于在海底加装光中继的成本非常高,华为海洋为了给客户节约建设成本,竟然提出整个项目不使用中继器,全部采用长距离单跨技术,其中最长的一段为420公里。华为海洋不仅赢得了项目,还赢得了用户。
华为当初凭借长途波分的技术优势闯荡海缆市场,现在凭借大胆的设计和过硬的看家本领成功实施了单跨,完成了项目交付。
此役之后,将再无恶战。
2009年12月,地中海。Hannibal项目向突尼斯电信成功交付,该项目穿越地中海连接突尼斯的Kelibia和意大利的Mazaradevallo,全长约180公里,TURNKEY。
2012年1月,马六甲海峡。BATAM-DUMAI-MELAKA(BDM)项目,连接印尼的巴淡岛、杜买港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TURNKEY。
几乎是与此同时,塔斯曼海。AxinLimited与华为海洋签约的Optikor项目开工,这条连接悉尼和新西兰的南、北二岛,总长3000多公里的海缆系统预计在2013年底完成交付。
2013年1月,地中海。Silphium项目连接利比亚的Darnah和希腊克里特岛的Chania,是利比亚第三条国际海缆,全程穿越地中海,长42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无中继海缆系统之一,TURNKEY。
至此,华为海洋已在全球范围内成功交付多个扩容项目和十几个TURNKEY项目。根据SubmarineTelecomsForum2012年中发布的行业报告,华为海洋在海缆TURNKEY市场的份额已排名第4。
走进最后的蓝色
在华为海洋总部办公区墙上,挂着一幅幅世界海缆的分布图,有已经交付的,也有正在施工的。地中海、马六甲、塔斯曼海,还有各大洲的海峡、经济海区,都有详尽的海缆分布。这些海缆像一条条蓝色的信息血脉,穿越四大洋,让全球信息的脉搏跳到了一起。
湛蓝深邃的大海向华为海洋人展开了怀抱,而华为海洋人经历了惊涛骇浪,将更加坚定地扬帆远航,这片蓝色也是最好的礼物与归宿。
“海缆市场长期以来由国际几大厂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华为海洋在成立之初就备受关注。近年来,华为已成功交付了CAT、Hibernia、MedNautilus和Level3等海缆系统扩容项目。华为海洋将继承并发扬双方母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既有优势,提供端到端海缆系统解决方案,为海缆客户增添新的选择。”华为海洋董事长郭平先生平静地做了总结。
我们知道,华为海洋不会就此止步,在广阔的海图上,哪怕还剩下最后一块蓝色,华为人都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