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远山/文)在这乍暖还寒、狂风肆虐的春天里,一则消息在电子元件行业激起千层浪: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荣登“第34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榜单”。这一荣誉不仅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更是通鼎互联多年深耕技术创新、践行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变革的缩影。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电缆厂,到中国光通信与电子元件领域的翘楚,在通鼎互联的成长历程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风浪?
2025年3月,由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联合工信部发布的“第34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榜单”揭晓,通鼎互联以综合排名第36位的优异成绩首次跻身榜单。
这一评选以“规模实力、研发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为核心指标,覆盖全国数千家企业,经过数据核验、专家评审等多轮严苛筛选,最终确定百强名单。通鼎互联的入选,既是对其技术实力的认可,也是对其全产业链布局和社会贡献的肯定。
回望通鼎互联的发展轨迹,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绝非偶然。自2010年上市以来,公司从光纤光缆制造起步,逐步拓展至通信设备、网络安全、新能源等领域,构建起“光棒-光纤-光缆-设备-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生态;2023年,公司营收突破33.4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88.72%;2024年,通鼎互联主导产品在5G低损耗辐射型漏缆、储能消防系统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
面对耀眼的成绩,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一如既往的平静与淡然:“荣誉是过去努力的见证,也是未来征程的起点。”
百强榜单的荣耀时刻:通鼎互联的创新基因
“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榜单”被誉为行业发展的“晴雨表”。自1988年首届评选以来,榜单始终以推动国产化替代、引导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为使命。第34届榜单尤为注重企业的“绿色转型”与“产业链协同”,评选标准涵盖研发投入强度、专利数量、碳足迹管理等新兴维度。
榜单的权威性源于其严格的评选机制:
规模与盈利:营收超30亿元、净利润连续三年增长是入围门槛;
技术壁垒:企业需拥有核心专利或主导行业标准;
社会贡献:就业拉动、纳税额、公益投入等纳入评价体系。
此次通鼎互联的入选,不仅因其在光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更因其在储能消防、网络安全等新兴赛道的突破。
通鼎互联通过收购南京和本机电55%股权,切入储能安全领域,填补了国内储能消防系统解决方案的空白,与华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形成深度合作。这一战略布局,恰与榜单“鼓励跨界创新”的导向不谋而合。
技术创新是通鼎互联的核心竞争力。截至2024年,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522项,其中发明专利285项,参与起草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18项。其研发投入常年保持在营收的3%-5%,2023年研发费用达1.64亿元,支撑了多项技术突破:
5G通信:自主研发的G.654.E光纤预制棒,可支持400G超高速传输,降低网络时延30%;
绿色制造:光伏电缆采用环保型材料,碳足迹较传统产品降低40%;
网络安全:子公司百卓网络的高性能DPI设备,助力中国移动建成全球最大骨干网安全防护体系。
更令人瞩目的是,通鼎互联的创新不仅仅只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迈上一个新的高度。2024年,通鼎互联的“光电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试点”项目以高分通过验收,主导修订的IEC同轴通信电缆国际标准,打破欧美技术垄断,为中国企业赢得全球话语权。
谈及企业的创新成就,通鼎互联总经理白晓明在技术论坛上一语道出真谛:“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
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战略转型开辟新蓝海
在光通信领域,通鼎互联的市场地位举足轻重。其光纤光缆产品占据国内11.4%的份额,服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三大运营商超20年;在电力电缆领域,中压产品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覆盖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2024年,公司中标中国移动超9亿米数据线缆集采项目,以15.79%的份额位列第三,彰显了“中国制造”的硬实力。
竞争力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从光纤预制棒到ODN设备,从网络安全到储能消防,通鼎互联构建了“通信+能源+安全”的生态闭环。其中,通鼎互联吴江区零碳电厂储能项目(12.8MW/25.6MWh),通过磷酸铁锂电池系统与消防技术的协同,实现“发电-储能-防护”一体化,成为行业标杆。这种“硬科技+软实力”的组合,让通鼎互联在电子元件百强中独树一帜。
面对传统通信市场的饱和,通鼎互联选择以“跨界融合”破局。2025年,公司以2.915亿元收购南京和本机电,正式切入储能消防赛道。和本机电的技术积淀(累计服务200家客户、覆盖130个国家)与通鼎的产业链资源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面对这个广阔的市场蓝海,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理解得更深,也看得更远。他在战略发布会上直言:“新能源是未来三十年的黄金赛道,我们要做安全领域的守门人。”
同时企业的这一转型并非孤例。从布局5G专用漏缆到探索人工智能芯片,从建设零碳智慧园区到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通鼎互联始终以“技术+责任”双轮驱动。2024年,在广东暴雨灾害中,通鼎人凭借无人机与自组网通信技术,为灾区重建提供关键支持,展现了科技企业的社会价值。
荣誉墙上的底色:百强之名,实至名归
在通鼎互联的荣誉簿上,不仅有技术奖项,更有社会责任的金色印记。公司连续12年支持“情暖江苏”慈善项目,累计捐赠超1000万元;董事长沈小平个人捐资设立“联星村助老金”,十年惠及686名老人,发放金额逾千万元。2025年,沈小平蝉联“长三角慈善之星”“江苏慈善之星”,而由他倡导的“企业越大,责任越大”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绿色发展领域,通鼎互联更是走在前列。公司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碳足迹认证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其“零碳访客中心”项目年减碳883吨,成为行业绿色转型范本。这份耀眼的成绩打动了很多人,甚至来企业考察的省市领导都深有感慨:“通鼎用科技赋能慈善,用责任温暖社会,是新时代企业的楷模。”
通鼎互联的上榜,是创新与责任交织的必然结果。从一根通信电缆到全球产业链,从乡镇工厂到百强企业,企业坎坷的成长之路也印证着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的信念与初心:“企业的价值不在于规模多大,而在于能否为社会创造持久价值。”
今天的通鼎互联,既是技术创新的攻坚者,又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在电子元件百强的光环下,它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明天:布局6G光通信、探索量子保密传输、深化储能安全生态……每一步都踏在时代脉搏上,而这探索的足迹,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