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孙迎新/文)2025年初春的泰晤士河畔,寒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掠过英格兰东部埃塞克斯郡的蒂尔伯里港。
这座承载着大英帝国荣耀的古老港口,曾在1588年见证伊丽莎白一世在此誓师抗击西班牙无敌舰队,却在2025年2月的一场大火中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警示碑。
由能源企业 Statera Energy斥资3.95亿英镑打造的300MW/600MWh储能项目,因锂电池热失控引发爆燃,烈焰在初春的寒风中肆虐24小时,烧毁了半个施工区。消防员虽以水幕隔离火势,却难阻浓烟遮蔽河岸天际线。这场火灾不仅暴露了储能安全的脆弱性,更将“如何守护新能源时代的光明”这一命题推向全球。
而在长江之滨的苏州,一家深耕光通信领域二十余年的企业,正以一场2.92亿元的跨界收购,书写着中国式的解决方案。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对南京和本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55%股权的收购,不仅标志着其正式切入储能消防赛道,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时代“技术破局”与“责任担当”的双重觉醒。
储能之殇:从泰晤士河到长江的警示
Statera Energy的悲剧并非孤例。
2021年北京丰台储能电站爆炸,3名消防员牺牲;2025年温州锂电池工厂火灾,3852个储能模块化为灰烬;美国加州Moss Landing电站四年四度起火,70%设备损毁……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是锂电储能高速扩张与安全防护滞后的尖锐矛盾。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22年以来全球储能火灾事故激增42%,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亿美元,而热失控引发的连锁反应如同“电池癌症”,传统消防手段在精准防控面前捉襟见肘。
而这种矛盾的本质,是源于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随着全球储能装机规模从2021年的203.5GW飙升至2025年的预期值,行业却陷入“重规模、轻安全”的怪圈。
以中国市场为例,2024年消防系统成本占比不足2%,均价较2022年下降73%至0.0179元/Wh,安全投入的压缩为事故埋下隐患。更严峻的是,传统消防手段面对锂电池热失控的“链式反应”显得力不从心,空气冷却效率低下,气体灭火难以阻断复燃,而智能预警系统的缺失让风险往往在爆发后才被察觉。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储能消防从“配套环节”跃升为“生死防线”。
国际能源署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消防市场规模将达46.75亿元,年均增长率45.7%。但市场繁荣的背后,是技术路线的激烈角逐:霍尼韦尔的极早期气体探测技术可将预警时间提前6分钟,国安达的锂电池专用灭火剂实现秒级响应,而中国企业青鸟消防凭借自研“朱鹮”芯片构建起多级防护体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技术领先者将重新定义行业规则。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新能源革命若想真正照亮人类未来,必须跨越“安全鸿沟”。储能消防,这一曾被视为配套环节的细分领域,如今成为决定行业存亡的关键。
赛道竞逐:万亿市场的攻防战
储能消防绝非简单的灭火装置堆砌,而是一场融合材料科学、智能算法与系统工程的高端博弈。
在全球范围的技术军备竞赛中,和本机电以“杀手级”方案脱颖而出:其研发的PACK级气溶胶灭火系统,通过复合探测器与雾化喷头联动,在宁德时代储能项目中创下24小时零复燃纪录;与天合储能合作的电池集装箱火灾实验中,多级防护技术被验证可将热失控传播速度降低80%,被验证为行业标杆。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三个维度的技术创新:
微观层面:电芯级精准防控。传统消防系统多在舱级响应,而和本机电将战场推进至电芯级别。通过植入式温度传感器与气体成分分析仪,系统可在热失控发生前30分钟预警,精度达到±0.5℃。
中观层面:液冷与AI融合。采用液冷技术(散热效率较风冷提升3倍)的同时,引入AI算法优化冷却路径。实验数据显示,该系统可使电池寿命延长20%,能耗降低35%。
宏观层面:生态化安全网络。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后来者的通鼎互联将消防数据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与电网调度系统联动。当某储能站点发生异常时,平台可自动调整区域电力分配,避免事故扩大化。
这种技术体系的构建,恰与全球政策趋势同频共振。2025年6月实施的《新型储能安全技术规范》强制要求消防成本占比≥5%,热失控预警时间≥30分钟,这直接淘汰了80%的低端方案,为技术领先者腾出市场空间。
因此我们也才能看到,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里,和本机电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企业,十年间悄然成长为储能安全领域的“隐形冠军”:产品覆盖全球130个国家,服务超200家头部客户,年产能达1.5万套。
当然,我们也认识到,其技术护城河不仅在于硬件创新,更在于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当多数企业还在舱级灭火红海厮杀时,和本机电已率先将战场推进至电芯级精准防控,用“毫米级响应”重新定义安全标准。
跨界者通鼎:从光通信到能源安全的“第二曲线”
2025年3月,长江三角洲春潮涌动。通鼎互联一则公告震动业界:以2.915亿元收购和本机电55%股权,正式进军储能消防赛道。这场看似跨界之举,实则是通鼎互联深耕新能源产业链的必然落子。
当多数企业还在舱级灭火的红海厮杀时,通鼎互联选择的是一条更具想象力的道路。但通鼎互联的野心远不止财务回报。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后来者”,其战略意图清晰可见:
1. 技术协同:和本机电的PACK级气溶胶灭火系统,与通鼎互联的光通信感知网络、百卓网络的网络安全平台深度融合,构建“监测-预警-处置-溯源”全链条安全生态。
2. 产业链闭环:通过填补储能安全空白,通鼎互联将现有光伏电缆、储能系统业务串联,形成“发电-储能-应用-安全防护”的完整闭环。其吴江区12.8MW/25.6MWh共享储能项目,正是这一战略的具象化实践。
3. 全球化布局:和本机电业务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这为通鼎互联打开了海外市场通道,尤其在欧美强制消防标准升级的背景下,技术优势将转化为市场壁垒。
最终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这场收购的本质,是通鼎互联对新能源时代“安全即竞争力”的深刻洞察。当行业陷入价格战泥潭(2025年华电集团储能系统采购价已跌破0.5元/Wh),通鼎互联选择以技术溢价突围:液冷系统、AI预警、多级防护等技术组合,正在重构储能安全的估值逻辑。
从整个过程来看,作为光通信行业龙头,通鼎互联早已布局新能源领域:光伏逆变器电缆市占率稳居前三,储能系统专用线缆通过UL认证,吴江区12.8MW/25.6MWh共享储能项目更彰显其“通信+能源”的协同野心。
然而,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也清醒意识到:“没有安全兜底的技术狂欢终将倾覆。”收购和本机电,正是为新能源版图扣上最关键一环。交易背后是一组硬核数据:和本机电2024年前8个月营收2.51亿元,净利润7100万元,评估增值率157.83%;未来两年业绩承诺累计1.06亿元,技术变现能力可见一斑。
同时,一个更深层的战略意图,也藏于通鼎互联“1558”发展蓝图中:通过整合和本机电的消防技术、自身的光通信感知网络与百卓网络的网络安全平台,构建“监测-预警-处置-溯源”全链条安全生态。这种跨界融合的想象力,恰如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在苏商领袖年会的断言:“实业家的使命不是固守边界,而是在产业裂变中创造新物种。”
科技向善:从电缆到人心的温度
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联星村,现年86岁的张老汉每年春节都会收到2000元“沈小平爱心助老金”。作为一名退役老兵,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把“军人守护家园”的本能注入企业基因:连续12年捐赠“情暖江苏”项目,10年累计发放助老金超千万元,1800万元设立北大教育基金……
像这样的善举还有很多,当某些企业将ESG视为公关筹码时,通鼎互联早已将社会责任刻入发展脉络。
这种“硬科技+软温度”的双螺旋,在储能消防领域得到延续。我们看到,和本机电的灭火系统,不仅守护着储能电站的物理安全,更通过降低火灾风险保障周边社区安宁;通鼎互联的“零碳电厂”项目,既为电网注入绿色动能,又以安全承诺消除公众对新能源的疑虑。
所有这一切的初衷,正如通鼎互联董事长沈小平在慈善晚会上所言:“企业的价值不在于赚取多少利润,而在于让技术进步真正普惠于人。”
做储能领域的“消防员”:跨界者的新身份
今日的通鼎互联,已难以用传统标签来定义:既是光通信专家,全球每10根5G漏缆就有1根印着“通鼎制造”;也是新能源先锋,光伏电缆与储能系统编织成绿色电网;更是安全卫士,用“毫米级”消防技术守护能源革命的每一次充放电。
展望储能行业的2025年,这一年被业内人士称为“历史转折年”。在价格战、技术革命、政策洗牌交织下,储能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前十企业垄断90%份额)。而通鼎互联的跨界之举,也意想不到地为中国企业蹚出一条破局之路:
技术纵深:将通信领域的数据处理能力迁移至储能安全,实现“5G+消防”的跨界创新。
生态构建:通过产业链协同,将单点技术优势转化为系统解决方案,响应全球能源转型的复杂需求。
责任先行:以社会价值反哺商业逻辑,在安全、环保、公益领域建立差异化竞争力。
当泰晤士河畔的火灾警示仍在回响,长江之滨的通鼎互联给出了不一样的中国答案:真正的产业领袖,从不在舒适区停留。他们正在以通信工程师的精密、能源专家的远见、消防员的担当,在跨界融合中重塑一个全新的行业边界,也为储能安全拓展出一片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