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终端 >> 正文

手机电池爆炸之谜:警惕藏在口袋里的“小炸弹”

2025年3月3日 09:52  中兴文档  

1、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危机

几年前,一架飞往伦敦的某航班上,一名乘客突然尖叫着跳了起来 —— 他的手机正在冒烟,几秒后竟在座椅缝隙中爆出一团火光!空乘人员迅速用灭火毯扑灭火焰,但机舱内已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

这场惊魂事件并非孤例,全球有数百起类似手机电池自燃事故,最终迫使航空公司高度重视。为什么一块巴掌大的电池,会变身成“定时炸弹”?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手机电池爆炸之谜。

2、一场危险的化学舞会

手机里的电池是锂电池(锂离子电池)。想象一下,你的手机电池里正在上演一场疯狂的“锂离子舞会”。

“充电时”,正极的锂离子像一群兴奋的舞者,穿过电解液“舞池”,冲进负极的石墨“包厢”里储存能量;

“放电时”,它们又原路返回,释放电能供手机使用。这场舞会的“触发条件“”是电压,而手机电路就是维持秩序的“保安”。

但问题来了:如果舞池太挤(过充)、包厢被砸(物理损伤),或者保安睡着了(电路故障),这场舞会就会失控。锂离子们横冲直撞,电解液被点燃,瞬间释放的能量足以让电池膨胀、冒烟,甚至爆炸 —— 就像一群醉汉打翻了酒瓶,点燃了整个舞厅。

3、谁在悄悄按下“自毁按钮”?

1.天生缺陷的“叛逆电池”

有些电池从出生就带着“自毁基因”。比如前面的例子中,手机电池自燃的根源在于电池设计过于激进:为了在轻薄机身中塞进更大电量,厂商强行压缩了电池内部隔膜的宽度。

这层隔膜本是防止电池正负极“亲密接触”的安全网,一旦它薄如蝉翼,轻微的挤压或过热就会导致短路。更讽刺的是,部分电池甚至在生产线上就被金属毛刺刺穿,仿佛自带了一根引信。

2. “电池刺客”—— 那些你以为安全的习惯

你是否经常边玩大型游戏边充电,感觉手机烫得像暖手宝?或是贪便宜买了 9.9 包邮的充电器?这些行为都在悄悄喂养“炸弹”。

劣质充电器:它们就像不靠谱的“电压打气筒”,可能让电池电压飙升至危险值。

高温环境:炎炎夏日把手机忘在车里,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加速失控,如同在沙漠烈日下,把一个生鸡蛋放在了平底锅了上。

暴力使用:手机摔落后看似完好,但电池内部的隔膜可能已撕裂,正负极开始“偷偷约会”。

3. 手机的“沉默背叛”

你以为手机充满电会自动断电?其实,这个功能全靠一块小小的“电源管理芯片”。

如果它设计失误(如某“山寨”手机曾因算法错误导致过充),或老化失灵,电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灌爆”。

更可怕的是,某些山寨手机为了压缩成本,直接省掉了温度传感器 —— 你的手机可能在燃烧边缘疯狂试探,而你一无所知。

4、防爆指南 —— 让你的手机远离“暴脾气”

科技是把双刃剑,敬畏之心不可丢。手机爆炸虽是小概率事件,但每一次事故都在提醒我们:便利的背后是精密而脆弱的平衡。

从手机电池爆炸的惨痛教训到如今日益严格的电池安全标准,人类正在用科技与能量控制进行赛跑。

下次当你把手机塞进枕头下充电时,不妨想想:那个为你提供 24 小时快乐的“小盒子”,或许正需要你多一点温柔的关照。

1. 选购避坑口诀

“三不买”原则:不买无认证电池(认准 3C、UL、CE 标志)、不买价格低到离谱的配件、不买机身异常发烫的手机。

“捏一捏”测试:新手机轻度按压电池区域,如果感觉软塌或有异响,可能是劣质电芯在求救。

说明:

3C:3C 标识中的“3C”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 CCC 的中文简称。3C 标识代表着该产品通过了中国政府设立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相关认证。

UL:表示产品符合 UL 认证标准,可以在北美市场销售。UL 安全检测机构是美国权威的、从事安全检测和鉴定的大型非政府组织,也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重要机构。

CE:表示产品符合欧盟《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指令的基本要求,这是欧盟法律对产品提出的强制性要求。CE 标志在欧盟市场属强制性认证标志,不论是欧盟内部企业生产的产品,还是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要想在欧盟市场上自由流通,就必须加贴“CE”标志。

2. 使用保命三件套

“充电如相亲”:用原装充电器,避免快充时玩手机,发热就暂停充电。

“电池怕寂寞”:别让电量长期低于 20% 或高于 80%,定期充、放电就像锂电池做“健身操“”,有利于锂电池“健康长寿”。

“远离极端派对”:别让手机裸泳(进水)、蒸桑拿(高温)、滑雪(低温),更别让它“脸朝下”摔跤。

3. 危险信号识别

如果手机出现以下症状,请立即“送医”(更换电池)。

“发胖”:电池鼓包,后盖被顶起。

“高烧”:待机时莫名发热,充电十分钟烫如烙铁。

“短命”:电量从 30% 瞬间跳崖到 1%。

END

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更安全的“固态电池”—— 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液态电解液,就像把舞池里的酒精换成矿泉水,即便失控也不会起火。

而石墨烯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则试图让锂离子“退休”,彻底解决能量与安全的矛盾。

或许未来某天,我们可以一边把手机扔进火里,一边淡定地直播:“老铁们看,这电池烧不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兴文档(ID:ztedoc)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vivo胡柏山:手机行业是最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精彩专题
聚焦2025全国两会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低空经济2025:助力中国经济腾飞,成就高质量发展
2024通信业年终盘点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