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2024轨道交通创新发展大会:聚焦城轨安全运营,墨迹天气搭建气象服务解决方案

2024年9月23日 11:01  CCTIME飞象网  

近年来,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正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高速发展之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也面临着来自平衡供需关系、设施设备维护、极端天气应对等方面的挑战。

9月20日至21日,2024轨道交通创新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旨在搭建国内外城轨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平台,探讨城市轨道交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最新成果、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墨迹天气携轨道交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出席大会。会上,墨迹天气政企业务部总监史彬分享了“气象服务在轨道交通安全保障领域的应用及解决方案”。

图注:墨迹天气展台

应对极端天气影响墨迹天气积极探索“气象+轨道交通”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下全人类的共同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在亚欧大部、南北美洲东部、非洲南部等地区,强降水事件持续增多。另外,伴随着未来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极端降水的频次也随之上升。轨道交通作为受天气影响最敏感的行业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截至2023年底,中国内地累计已有59个城市投入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11232.65公里。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在不断扩展和完善的同时,也积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寻求变革,力求在管理运营中融入更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和实现更精细化的服务能力,以探寻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方法路径。

在此背景下,墨迹天气在气象领域深耕十五年,正积极探索“气象+轨道交通”的发展模式,为轨道交通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服务支持,助力轨道交通系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乘客出行的安全与顺畅。

精细化气象服务助力轨道交通安全运营与应急效率提升

围绕气象数据如何获取、预报预警精度如何提升、应急预案建议等痛点,墨迹天气与多地地铁运营单位展开合作,以解决轨道交通气象服务中的难题。史彬介绍,在与华南地区某地铁集团合作中,墨迹天气通过精细化预警、台风预报及地铁站点网格天气预报等服务,帮助其有效进行了天气风险的前置预警,提升地铁系统40%应急联动效率,实现了恶劣天气条件下安全运营0事故。

墨迹天气与华中地区某城市地铁合作,双方共建气象服务平台及自动气象监测站。截至去年底,此平台在该市地铁集团的用户总量约达到1.3万人。今年进入汛期以来,该城市多次出现极端降水事件,最大降水超过200毫米。为此,‌墨迹天气特别升级了“降水信息快报”产品,更高效地辅助地铁客户应对天气风险,保障居民日常出行和城市安全。

截至目前,墨迹天气已整合气象大数据、气象科技、团队服务能力等优势,针对不同业务需求提供各类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史彬指出,“在气象数据方面,我们整合了观测站、雷达、卫星等多源气象数据,以及海量的众包数据,同时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结合数值预报模式进行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预报。同时,我们还通过构建轨道交通安全预报预警模型,实现对风险的精准预测,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将气象信息传送到相关人员手中,做到了精准、及时、便于获取、系统化。”

图注:墨迹天气政企业务部总监 史彬

除了上述内容,墨迹天气的轨道交通气象服务平台还针对不同运营方的具体需求,提供了包括未来一周、未来三天的天气风险提示,预警专题报告以及降水信息快报等多种个性化产品。在保障预报预警精准度的基础上,该平台还结合了天气风险分析结果以及轨道交通应急预案标准、应急响应分级、应急物资调度等场景,为轨道交通提供灾前、灾中、灾后全流程服务,辅助交通领域工作人员实现气象应急服务,充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看得见、调得动。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议题的当下,墨迹天气力求将气象服务切实应用于轨道交通实践当中,通过气象数据与行业信息的深度融合,提供更具实用性的服务,从而帮助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提质增效。在更为广阔的“大交通”范畴内,墨迹天气的气象服务解决方案已经在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物流配送、车联网以及末端配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功实践。展望未来,墨迹天气将继续专注于气象技术的研发,以应用场景为导向推动大交通领域的服务创新,并与合作伙伴携手共创互利共赢的局面。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邵广禄:面向AI大模型的智算集群及网络的实践和展望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