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报告 >> 正文

中国市场下一代智能座舱发展路径辨析

2024年7月5日 16:58  Canalys  

舱驾一体时代,车企以及供应商如何有效地平衡与融合软件和硬件生态系统,来创造千车千面的座舱体验?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变革,中国市场成为把先进技术融入汽车设计的前沿阵地。本文探讨了中国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分析关键趋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车辆与车内人员的交互方式

高阶辅助驾驶快速部署

随着视觉算法推广提升实际应用体验,以及感知决策硬件成本下降,推动L2+高阶驾驶辅助系统(ADAS)加速落地。预计到2025-2026年,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系统(NOA)预计将快速下探至15万元以下的市场。整体L2+渗透率将上升到9.3%,对比2023年增长75%。

对于L3辅助驾驶,按现有市场产品能力判断,将在法规与标准出台后,快速覆盖30万元以上市场,以及少部分25万人民币新能源车型,预计到2025年,L3辅助驾驶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4.6%。

高阶辅助驾驶推动智舱向下一阶段发展,智舱功能优先于ADAS功能落地

根据功能以服务目标人群差异,汽车座舱可以分为三个区域:驾驶员座舱,乘客舱以及共用区域。对于各区域核心能力变化情况,驾舱正逐步向释放驾驶员方向发展,而乘客舱则向着变成更针对性的理解用户需求、满足用户偏好发展。

对于智能座舱发展现状,中国车企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的部署,现阶段重点在于提升座舱舒适性和个性化用户体验,也就是能够精准的识别用户连贯且模糊的指令,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驾驶需求,同时 “第三空间”的概念也正从由车企定义向用户定义转变。

中国市场智能座舱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市场智能座舱的渗透率自2022年稳步提升,2023年达到66%,预计在2025年达到80%。但需要关注的是,对于过去车企应用于体现座舱差异化的因素,如人机界面(HMI),人机交互,以及“第三空间”设计,各车企方案已经趋同,让座舱对于消费者购车决策影响变低。下一代智能座舱差异化,在做好已有功能体验基础上,向着满足消费者“泛化”需求方向发展。“泛化”需求可以解释为消费者对车内硬件调动及系统的广泛、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在ADAS达到L4以后,将最终实现标准化体验,车企满足“泛化”需求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如何做好智能座舱发展中软硬件生态的平衡

中国智能座舱发展可以主要分为专注于软件生态系统和智能硬件集成生态系统的两条发展路径。软件生态系统路径让座舱提供可以类比智能手机的体验目标,强调内容、软件应用和服务。

硬件生态系统打造路径强调利用无缝连接的车载硬件,提供情境化和用户场景驱动的体验。这类路径面临个性化体验有限,以及“伪场景”设定的挑战。然而,集成驾驶员监控系统(DMS)、AI以及车辆实时数据信息反馈将有效克服这些限制,增强座舱功能并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调用构成车内功能硬件生态系统,在物联网(IoT)集成和外部服务的支持下,正成为车企以及行业参与者提供进一步探索座舱发展的基础。

直达用户应用层如何向个性化发展

人工智能(AI)将在座舱开发中发挥α增量的关键作用。目前AI主要应用于驾驶员侧,或行车环境,也就是完成车内外传感器调用,进行驾驶员监控,以及将周围环境,直观,高效反馈给驾驶员。在相应场景下,短期内,如何将AI应用于驾驶员提醒,以及通过学习消费者习惯,完成执行建议,是将AI功能具象化的一个切入口。

长期来看,为了实现由消费者定义的 “泛化场景”,座舱的关键开发资源将从内容开放向配合调用硬件转变,同时为开发者提供更大的掌控权和控制空间。这就意味着,车企以及Tier 1必须为开发者提供途径,明确硬件端口开放节奏,以及了解消费者需求及背后的原因。

总结来说,智能座舱正从软件生态主导向融合硬件生态集成阶段发展,未来软件生态和硬件生态的融合将最终创造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到2025年,车企和Tier 1必须预见到由这些进展驱动的汽车格局的重大变化。

智能汽车分析

Canalys紧随智能汽车行业的创新步伐,将目光瞄准电动化及智能技术与移动行业的交汇领域,重点关注电动汽车到智能汽车的转变,包括互联性,便利性,安全性及辅助驾驶等。我们提供全球最全面、最详细的数据分析及预测,细化至品牌和车型在全球汽车市场表现,同时提供定性和定量的专业见解。Canalys智能汽车分析,帮助技术供应商、汽车OEM、一级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汽车生态系统参与者在全球战略发展,产品规划和营销等方面做出重要决策,以及选择正确的渠道伙伴,参与到全球市场的发展,以促进智能汽车的普及。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邬贺铨:大模型下沉到手机 将激活万亿元规模手机产业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