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微软推动人工智能危及气候目标 碳排放量飙升30%

2024年5月21日 15:41  新浪科技  

四年前,微软公司承诺到2030年碳清除量将超过自身的碳排放量,这是一项最雄心勃勃、最全面的应对气候变化计划之一。如今,这家软件巨头极力推动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使这一目标岌岌可危。

根据5月15日发布的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公司目前对全球变暖的总体影响比2020年高出约30%,这使得微软到2030年实现负碳排放的目标比宣布这一目标时更加困难。

微软面临的困境是追求人工智能与减少排放举措相冲突的第一个具体例子。选择借助自身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新市场的早期领先地位,使微软成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但其领导者也承认,要跟上需求,将意味着要在污染资产上投入更多资金。

史密斯认为,人工智能给世界带来的好处将超过其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根本上认为,解决办法不是放缓人工智能的扩张速度,而是加快使其更加环保所需的工作进展,”史密斯说,“我保证有一种方法会失败:那就是放弃。”

一些微软员工对该公司提高石油开采量的其他人工智能相关工作提出了异议。1万多名员工组成了一个团体,希望微软减少自身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一些员工已经辞职以示抗议。“利用我们的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石油产量,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出色工作,延长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年限,造成了难以计数的碳排放,”两名前员工写道,“我们深爱的公司让我们如此失望,我们都深感难过。”

“世界各地的员工是我们可持续发展使命的核心,”微软的一位发言人回应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推动能源转型。”

谷歌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表示,很难预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能源使用和排放量的增加,称该公司正在通过增加清洁能源的部署和购买碳清除信用额度等措施,努力减少公司对环境的影响。亚马逊的一位发言人表示,“我们仍然致力于”到204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强调了该公司在支持包括核能在内的新清洁能源方面所做的工作。Meta公司没有做出回应。

尽管人工智能消耗巨大的能源,但实际上这对微软排放量增长的影响并不大——至少在纸面上是这样。这是因为该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表示,其能源100%来自可再生能源。

企业使用一系列机制来做出此类声明,这些机制的可信度差异很大。一些公司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商签订长期购电协议(PPA),承担新能源发电厂的部分风险,并帮助新建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上线。在其他情况下,企业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REC),声称自己使用的是绿色电力,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廉价的证书对推动绿色能源的新需求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微软综合使用了这两种方法。一方面,微软是购电协议最大的企业参与者之一。不过根据2022年该公司的环境文件显示,微软也是可再生能源证书的大买家,利用这些工具宣称自身使用的约一半能源是清洁能源。通过使用大量的可再生能源证书,微软实际上掩盖了排放量的更大增长。

那么企业还能做些什么呢?史密斯与微软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梅兰妮·中川(Melanie Nakagawa)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即用相同数量的能源或计算能力来完成更多的工作。这可以帮助减少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从而减少排放量和用电量。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的气候目标要求我们花钱,”史密斯说,“但提高效率实际上会让我们省钱。”

微软在购买可持续航空燃料方面也走在了前沿,这有助于减少其商务旅行的部分排放。该公司还希望与那些能够“加速突破”以生产更环保的钢铁、混凝土和燃料的企业合作。这些技术已开始在小范围内发挥作用,但即使价格昂贵,也远未达到商业规模。

廉价的可再生能源让微软的气候之旅变得更加轻松。但这家科技巨头去年的用电量与欧洲小国的用电量不相上下——轻松超过了斯洛文尼亚。史密斯表示,从发电地点到数据中心之间缺乏输电线路,是微软继续获得绿色电力的最大瓶颈之一。因此,微软表示将加大游说力度,促使各国政府加快电网建设。

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但如果微软的排放量到了2029年仍然居高不下怎么办?史密斯说,大量购买碳清除信用额度“总是有可能的,但我认为这不是理想的选择。”

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包括配备大型风扇的设备、工业化学品和植树造林。但这些信用额度价格不菲,比微软对其商务旅行征收每吨100美元的内部碳税高出许多倍。

“你必须愿意投资并为此支付费用,”史密斯说,气候变化是“人类造成的问题,也是人类能够解决的问题。”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李慧镝:积极推进算力网络AI注智赋能,推动实现自智网络“三零三自”愿景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