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AI眼镜热潮席卷而来,三星/微美全息跑步入场多元布局加速现实与数字深度融合

2024年11月28日 10:15  CCTIME飞象网  

近日,三星电子(SSNGY.US)与谷歌(GOOG.US)联合开发的 XR 眼镜将于 2025 年下半年问世,并与热门的 Ray-Ban Meta 眼镜共享一些规格。

三星 XR 眼镜明年三季度发售

按照Wellsen XR 的研究报告,三星即将推出的 XR 眼镜的一些新细节,透露三星计划初始生产 50 万台这款智能眼镜,与 Ray-Ban Meta 智能眼镜使用的芯片相同,将搭载高通 AR1 芯片组。

研究报告还称,三星眼镜将配备 12MP 摄像头和 155mAh 电池,与 Ray-Ban 眼镜的电池容量几乎相同;在重量方面,三星眼镜的重量为 50 克,略重于 Ray-Ban Meta。并且,三星 XR 眼镜的一些功能,还会内置 Gemini 助手能够处理 AI 任务。

另一边,苹果(AAPL.US)也在AI眼镜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据外媒消息,苹果于近日开启了一项全新的内部研究,这个新项目的代号为 Atlas,该研究重点聚焦于智能眼镜的开发。

目前苹果在 iOS 上所储备的 Visual Intelligence 与加强版 Siri 等 AI 技术都能在 AI 眼镜上得到更好的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报道称这项研究由苹果硬件工程部门的产品系统质量团队领导,结合早前苹果决定推迟 AR 眼镜的研发信息来看,具有较高可信度。

AI眼镜热潮席卷而来

在所有可穿戴设备中,AI 眼镜拥有诸多先天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可配备第一人称视角的摄像头,所见即所得。AI眼镜并非新物种,早在Meta(META.US)与雷朋(RayBan)联名的初代智能眼镜Ray-Ban Stories就已经发布。

Meta第二代AI眼镜产品的意外热销,让行业看到了新希望。据TheVerge统计,截至2024年5月Ray-Ban Meta的全球销量可能已经突破100万副。今年9月底,Meta又亮相了新一代AI眼镜Orion,同时也是Meta首款AR眼镜。

Ray-Ban Meta的成功证明了智能眼镜类产品成为AI终端落地场景的可行性。扎克伯格认为,未来市场上将并存两种智能眼镜形态,分别是追求极致体验的全息眼镜,以及注重性价比、Meta 专为人工智能体验优化的简约眼镜。看来,眼下的AI眼镜市场正在沸腾,各大厂商都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

微美全息技术多元入场

资料显示,XR行业的先驱者微美全息(WIMI.US)在内容和软件方面有了成熟布局,已成为虚拟现实硬件制造的重要厂商。眼下,基于他们的过往经验和对未来的期待,微美全息正完善全产业链,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与XR在消费电子终端侧的融合创新,着力布局新一代AI眼镜,全力搭载AI功能,努力让产业协同”和“高端消费”两个方向齐头并进,有力促进XR技术的普及。

事实上,微美全息在消费级产品的道路上已经探索了数年,依靠自身实力,再加上大环境下的便利渠道,靠科技创新,靠产品创新,供应链上更好地整合和创新,进行跨终端应用操作,帮助开发者打造优质XR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与人机交互的方式,为XR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更早地获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对于消费级AI眼镜的发展潜力,微美全息与行业中企业持有相同的看法,AI眼镜概念成为行业热点,借助AI技术的力量让数字化的世界和真实世界进行无缝融合,能够推动AI+AR眼镜商业化中的关键作用。而借助这一技术,微美全息AI眼镜能够在多场景应用中展现强大潜力,为AI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提供新路径,加速AI在教育、直播、工业、娱乐等领域的落地实践。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品的迭代更新,AI眼镜它有可能成为市场的佼佼者,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体验升级解锁XR更多可能,为XR生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脚步,将打造更沉浸、更智能、更互联的未来。总之,在这个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时代,AI眼镜,这个科技与时尚结合的新星,正掀起一股风潮。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王晓云:6G已经进入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全新阶段
精彩专题
2024中国算力大会
2024年国际信息通信展
中国信科亮相2024年国际信息通信展
第25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