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 (计育青/文)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陆续发布了《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均鼓励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据统计,目前国内上云企业累计超过380万家,超过70%的企业使用了多个云,存储在云上的数据量超过传统数据中心,“上云用数赋智”已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和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基础。
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看来,企业上云过程中还面临着数据流动和数据存储上的诸多问题。一是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落后。由于云平台提供商往往会绑定使用自己的数据存储,导致企业每建设一个云就不得不对应一套数据存储,在事实上形成了多个云数据孤岛,数据难以共享和流动。数据流动只能依靠云平台提供商提供一些针对特定应用的数据流动工具,难以在不同应用间实现,也难以保证数据流动后的完整一致,效率低下。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云产业与数据存储产业平行发展,并建立开放合作的生态和标准,使得企业客户可以分开采购云平台与数据存储,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存储资源池支撑多个云,数据在多个云之间可以按需实时共享和流动,并保障数据完整一致。
二是数据存储存在安全风险。目前75%的云上数据都存储在机械硬盘中,而机械硬盘的产业链高度集中,完全被美国希捷、美国西部数据、日本东芝三家厂商控制,容易被攻击和破坏。新兴的闪存盘不仅在性能、节能、可信上全面领先于机械硬盘,还有华为、浪潮、新华三等国内企业掌握全闪存的关键技术,可以保障我国数据存储设备的自主可控。目前闪存在国内数据存储中的普及率还非常低,据Gartner/IDC统计,美国闪存占比56.4%,全球平均41.3%,而中国闪存占比不到15%。
三是数据存储效率低,无法满足低碳发展。目前基于大数据、AI等数据密集型的应用越来越多,企业存储的数据快速增长,现有的以CPU为中心的云端数据存储架构只能通过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的堆叠来被动响应数据增长,能耗也成倍增加。按现有架构继续发展,预计2025年数据存储的耗电量将达到630亿Kwh,耗电量占全国用电量比重0.91%。新型存储架构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构建,由专用数据处理器(DPU)、新型介质、新型网络连接、新型存储等组成,能提升30%数据存算效率、降低20%系统成本、节省10%耗电量(预计全国总用电量节约0.1%)。目前美国企业正在快速布局新型存储架构,而国内产学研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基于上述观点,张云泉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国家需要鼓励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升级,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的相关规划中鼓励建设统一的数据存储资源池,完善云平台和数据存储的互联互通标准;二是加快数据存储领域硅进磁退的替代节奏,制定国产闪存产品替代国外机械硬盘存储的工作方案和时间表,并将其纳入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计划;三是加大对新型存储架构的科研创新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国内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与市场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打造一批以新型存储架构应用为代表的示范区、示范基地,通过政策支持加速相关技术产品产业化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