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应用商店里App形形色色,一旦审核不到位,就容易触犯“监管红线”。8月10日以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研究中心连续对苹果App Store、华为应用市场、小米应用商店、OPPO软件商店以及vivo海外应用商店,进行了内容合规评测调查,推出“5问手机应用商店审核之责”专题,揭开手机应用商店里的“不合规现象”。
调查发现,苹果App Store随意就能搜到涉黄涉赌App;华为应用商店里“12+、16+应用”频现搭讪骚扰、氪金诱导;小米应用商店不仅推广内含大量“无版号”游戏App,而且存在过度索权、弹窗骚扰等问题;vivo为国内用户提供海外应用商店下载渠道,内含大量偷拍软件……违规收集信息、弹窗广告乱象,App里诈骗、黑产、有偿色情服务等内容违规行为不容小觑。从应用审核、到上架监管,平台存在哪些管理之缺,未尽之责?如何做好全方位的内容合规审查?围绕违规应用监管、未成年人保护、广告服务、收集隐私合规等领域,多位互联网专家结合自身研究对此发表真知灼见,来看看他们有哪些针对性的好建议。
Q
应用过度收集隐私,手机应用商店怎么办?
专家建议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
“隐私合规”一直是App治理的痛点。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此次调查发现,一些手机应用商店允许大量缺少隐私政策的App上架,这些应用存在过度索取、侵害隐私等行为。今年以来,应用商店也多次因为上架隐私不合规App,被主管部门通报。
手机应用商店如何确保上架App隐私合规?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建议,首先,事前通过要求提交App隐私政策与评估报告等文件落实必要的预先审核;其次,事中建立敏捷的工作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置各方隐私投诉举报;而在事后,应及时依法依规处置App隐私违规违法行为,包括必要时下架App甚至列入业务黑名单。
Q
手机应用商店涉黄涉赌应用,怎么管?
应用检测风险排查关口应前移
在工信部要求下,应用商店对上架App进行严格审核。调查发现,部分应用商店采用“技术+人工”形式进行安全检测,但内容风险经常被忽视。一些被检测结果为“绿色安全”的App,内藏诈骗、有偿色情服务等不良内容,甚至搜出涉黄涉赌App。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分析,如果应用商店在没有主管机关要求下,主动提示用户App检测绿色安全,则可理解为应用商店对App的一种信誉信用担保。一旦发生违规,应用商店就要作为担保者承担相应责任。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也表示,应用商店对App内容风险检测有待加强。应用商店、应用软件做好前期风险排查防控,把关口前移,显然比后期治理效果更好。
应畅通评价、举报和投诉渠道
当前应用商店进行合规审查、管理难点在哪?武汉大学法学院、网络治理研究院讲师王德夫认为,应用商店监管面临价值和方法创新需求。价值尺度上,海量的网络内容审核要求庞大的资源投入,应用商店审查和自查责任的设置,应体现发展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平衡。具体方法上,应用商店审查和自查活动应实现精确识别和有效应对,同时不能过度增加相关主体经营成本,致使应用商店对App违规审核面临困境。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应用商店对于App内容合规可能无法进行预先判断,应该做好的是畅通评价、举报和投诉渠道。
应明确应用商店监管权责
还有部分观点强调应用商店的监管权责。胡钢表示,应用商店对App进行合规管理,要责权相符,应用商店内App违规,应用商店要承担多大责任,从法律制度方面需要明确化、清晰化。从利益捆绑角度来说,应用商店内的软件被更多地下载、付费,软件开发商、应用商店都能获取利益。正因为利益驱动,可能使某些应用商店存有审核灰色地带,甚至纵容之嫌,需牢牢“扭”住平台的龙头作用。
在王德夫看来,应用商店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高发、影响范围广泛和后果严重领域的App应设计专门的管理和安全检测、报告制度,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在发生应用程序网络安全或者侵权事件时也能减轻自身法律责任,这也是体现应用商店经营水平、商业信誉和风险规避能力的重要因素。
创制信用积分、风险名单等内部管理机制
应用商店如何做好内容合规全方位审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杨婕认为,必须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如App开发运营者信用积分、风险App名单、平台信息共享及签名验证等。要完善报送和投诉机制,及时配合监督管理部门开展问题App上报、响应和处置工作。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提出两点建议:首先,行业协会有必要建立行业治理规范,包括行业性的管理标准、自律规范。其次,规范制定过程中也有赖于相关监管部门及时的指导,使工作既有针对性,也有良好的监管效果。
Q
应用商店如何避免为问题应用做推广?
对广告应进行更严格审核
广告服务是目前部分应用商店的主流盈利手段。此次调查发现,部分应用商店广告乱象频出。比如搜索“幼儿”出现社交软件,搜索“孩子”出现麻将游戏;再比如应用商店推广“无版号”游戏,而且这些应用存在过度索权、隐私不合规、弹窗广告骚扰等问题。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2016年,国家网信办出台了《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提供者提供付费搜索信息服务,应当依法查验客户有关资质。对于特殊领域的App推广审核,应用商店更应落实主体责任,登记、备案等相关资质不可或缺。例如,游戏App上架需要取得版号等相应资质。另外,如今的手机应用商店通常是手机预装自带的,在无法判断手机购买者身份、年龄的情况下,提供应用商店服务更应谨慎,对广告的审核要求应更严格。
Q
应用商店如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
分龄是创新之举,应鼓励推广
针对未成年人防沉迷,部分应用商店推出应用分龄体系,对适合不同年龄段用户下载使用App进行引导,仅允许安装所设置等级或低于该等级的应用。不过,此次调查发现,被贴上“12+”“16+”适龄提示的App,却频现搭讪骚扰、视频轰炸、氪金诱导。
对此,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表示,应用商店在未成年人保护有创新之举,应鼓励推广,关键是让它更完善。涉及到应用商店的分龄,规则应由相关利益方共同制定。具体执行分龄审核时,应成立专门、公益性的独立第三方部门进行判别,割断利益冲突,从本质上做到公正。
“分龄体系不能100%防止越级行为”,广东蕴德律师事务所主任林志明强调,分龄体系是应用商店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提,但“应有一个有效投诉与举报渠道,并及时处理”。
应推进分龄细化,不定期检查
分龄体系没有严格执行,会带来哪些风险?“一是导致未成年人过早接触到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信息内容。二是使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更加严重,引发更多家庭问题和社会公共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网络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昕指出,分龄体系虽确立,却未能严格执行“可能反倒会给用户造成错误引导”。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也表示,分龄体系下,对于适用用户年龄推送的内容更要求准确,设置应用等级后,执行层面存在漏洞,使不法信息流入App,会给未成年人埋下“定时炸弹”。
那么,应用商店如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在罗昕看来,分龄体系设立与具体执行不该“两张皮”,网信部门与应用商店应加强对应用分龄的不定期抽查,对分龄执行定期检查。吴沈括则建议,应用商店尤其要重视未成年人在使用App时的操作规范,推进分龄细化;未成年人从自身方面要树立起健康上网意识和个人隐私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