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PC就是生产工具,是每天工作少不了的,所以对PC要求就比一般人高。我们不但要求PC功能强大,还需要的轻巧灵便、电池工作时间长、还需要支持大图片甚至是视频处理、需要敲很多字,键盘要舒服、手感要好。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逼格,拿出来不能输了气势。
以往我们媒体采访,一水的是黑色的ThinkPad,后来渐渐苹果就有了更多的位置。曾经看过采访非常有意思的情景,一边是IT媒体,大家还是一水的黑色ThinkPad,另一边是大众媒体,那是一水的灰色的苹果,泾谓分明。
我相信取得媒体青睐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就是PC成功的一个重要象征,这个对于PC要求极高的群体接受了,说明这款PC已经拥有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可能。
(图片来自新华网两会期间的原创vlog)
我自己这两年来,一直用华为的MateBook X,体验非常好。轻便、稳定性、键盘手感都不比我以前用的ThinkPad差,在很多细节上有了自己的创新。最近两会期间,我发现新华网的两会报道,云采访,主要采用了华为的MateBook X Pro和华为P40 Pro作为装备进行云采访工作。这很大程度上说明,除了我们这个专业媒体人,大众媒体也开始接受华为MateBook,这也说明华为MateBook不但立住了,而且开始被对PC最挑剔,也是要求最高的群体接受了。
(图片来自新华网两会期间的原创vlog)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后来者华为是怎么赢得挑剔用户的青睐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这些年,我观察每一代华为的MateBook产品,现在也在用MateBook X写作,我相信华为PC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做手机的思维去做MateBook。
很长时间以来,做PC和做手机还是有很大不同,PC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出现,研发者会本能认为用户并不在乎外观、颜色和细节的设计,所以ThinkPad坚持了几十年的黑色和小红点,这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但是也反映了产品的态度。
手机作为一个更贴近大众的消费品,它一开始的关注点,除了功能之外,它还要关注设计是不是更好看,更创新,有突破点;它还要关注散热效果是不是好,不仅要解决发热造成的卡顿问题,也还要关切人们的使用感受,用一会就发热,PC可以把风扇吹得呼呼响,手机必须要求静音,还不能发烫。和PC相比,手机的要求更高,需要平衡的点更多。用PC的思维就会把一些用户很在乎的痛点给忘记了。
1、设计上跳出PC设计的思维
PC设计要时尚化,符合大众消费品的审美,这看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这代表产品设计的取向,同时也和产品本身能力形成协调,需要产品本身在技术上大量的配合。
华为MateBook面世以来,一直追求不是用PC的感觉,而是更加时尚,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感觉,到了MateBook X Pro在设计上做到了极致,3:2的屏幕,就打破了过去长期16:9的屏幕,带来更大办公内容显示面积,也能更好地满足视频播放,满足用户工作之余的娱乐需要。
华为MateBook X Pro还采用了轻薄机身,方便用户携带,这对于商务用户来说,是一个重要痛点,可以方便地携带出差、上下班。这也是新华网选用华为MateBook X Pro作为采访PC的重要原因。这些设计上的改变,虽然看起来不那么高技术,但是对于用户而言,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一步。
2、功能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特点
今天PC和手机正在成为很难分开的两个工具,这对媒体来说更是如此。要用PC写文章,也要用手机拍照,通过微信转各种文章,进行素材的转发与交流。这需要把PC和手机打通。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手机非常强大,自己的手机成为主流手机,同时又有PC的研发、生产能力,才能实现这方面的能力。
华为研发了强大的多屏协同能力,通过碰一碰就可以把MateBook和华为手机无缝整合起来,在华为MateBook的屏幕上通过手指拖拽,即可实现文件转移。文件、图片、视频等素材从MateBook到手机或是从手机到MateBook中,非常便捷。同时,多屏协同还能够实现用MateBook直接编辑手机里的文件,编辑完成后,可实现原路径保存,这连拖拽移动文件的动作都省了。还可以用MateBook直接接打手机电话,手机里的提示信息,也可以在MateBook屏幕上提示,这可以帮助用户在工作时专注在一个屏幕上,进而提升工作效率。多屏协同充分地把MateBook、手机整合起来,让用户用了就回不去。
现在PC基本的能力大家都已经有了,就需要不断创新,寻找突破,这种手机和PC的整合,正在成为核心体验,华为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同,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华为MateBook已经取得优势地位。创新是华为最为核心的竞争力,打破了我们传统对PC的感觉,用新的能力来提升PC的体验,华为做到了超越与不同。这个意义上,华为的竞争能力是独特的,也是很难有竞争对手。相信未来,在PC市场华为不但是立住脚,而是得到更多消费者认同,成为主流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