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1969,由于被帝国主义封锁,我国自力更生进行通信线路的恢复和建设。到50年代末,基本我国东起沿海,西至新疆,北起满洲里,南至海南岛的邮政、电报、电话完成畅通,构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邮电通信网。
与此同时,电视节目也借助有线电路的发展,利用微波通信开始从北京传送省会城市。
就在全国邮电通信网建设过程中,邮电部的命运却是曲折的。
通信线路的恢复 国产电缆诞生
当时在国际上受帝国主义的严密封锁,我们通信线路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通信和提高通信质量,而通信线路的恢复只有完全依靠自己。在长途架空明线方面,自行设计了开通3路载波的88式及T1交叉制式,提高了架空明线的通信质量。在市内电缆方面,研究发展了各种排流房蚀措施和推行电缆预修制度,尽量延长电缆寿命来抵制封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回复和发展,长途干线上的业务不断增长,明显已不堪重负。我国早就从1957年开始,由研究部门、设计施工部门会同工业部门共同为了在长途干线上采用电缆而努力,制造技术是以当时苏联提供的技术为基础的。60年代初,在北京与石家庄之间建设我国第一条60路双缆制干线工程,在工程中解决了串音平衡和机线配合等重大技术问题,为我国以后大量建设高频长途电缆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高频对称电缆后来成为我国使用光缆以前的主要长途通信电缆之一。
50年代中期,前苏联分别在沈阳、西安和郑州援建了三个电缆厂,加上上海一家电线厂扩建为电缆厂。这几家电缆厂批量生产纸绝缘市内通信电缆和低频长途对称电缆,这些电缆的产量可以分别满足各个城镇和铁道沿线的需求,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通信电缆的局面,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另外,这一时期,我国重视对通信人才的培养,成立了很多通信院校。比如:北京邮电学院、南京邮电学院和西安邮电学院等。
电话等通信技术缓慢前进

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北京电报大楼视察
这一时期,电报很贵、电话又很少,所以写信仍旧是主要通信手段。

(电报大楼)
不过这一时期的有线电路、电话正在发展中。1959年,第一套60路长途电缆载波电话机研制成功,北京与莫斯科之间开通国际用户电报业务。这一年北京市内电话开始由五位号码向六位号码过渡。
1963年,120路高频对称电缆研制成功。同年10月1日开通北京至拉萨的报话电路,至此除台北外北京至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和直辖市都可直通有线电报。
1964年10月1日,北京至天津60路微波实验段建成,为中国大容量的多路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初步基础。
1966年,我国第一套长途自动电话编码纵横制交换机研制成功,在北京安装使用。
1967年,电子式中文译码机样机试制成功,在上海安装试用。
1969年,北京长途电信局安装成功中国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
利用微波通信传送电视节目
这十年发展着的也有借助微波通信传送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正式播放电视节目,受信号传输半径限制,接收范围只限于北京及周边地区。
1964年12月10日,开始利用微波通信传送电视节目,邮电部与国家广播事业局用60路微波系统试传中央电视台黑白电视节目从北京至天津,北京微波站设在在北京电报大楼,这是我国第一次通过微波传送电视信号。
1968年,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容量微波电路,即北京至太原60/120路微波电路开通。同年10月1日北京至太原60路微波电路试传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这也是首都首次向省会城市传送电视。
1970年,初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电路,同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通过微波电路传送至全国15个省市,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极大轰动。1978年北京微波站向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送彩色电视节目。
邮电部命途多舛
这一时期,我国通信线路在恢复中发展,与此同时,邮电部的命运却颇为曲折。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参照企业下方的办法,全国县以下邮电全部划归当地政府管理,归口交通运输。
1962年1月,中央批准全国邮电系统恢复实行以中央为主的部省双重领导体制,人事及各项计划由邮电部直接管理。管理体制的调整,加强了邮电部对邮电通信的集中领导。
1967年,中央决定对邮电部实施军管,再次成立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从上到下再次发生了邮政、电信的分离。邮政总局仍归交通部管理,电信总局由总参谋部管理,地方电信划归地方军分区进行管理。
1969年6月,邮电部正式撤销,第一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69年11月15日,中央军委、国务院批转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军管会和通信兵部关于邮电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邮电部的电信部分归军队领导,邮政部分与铁道部、交通部合并。
这一时期,通信业划归军队又使中国通信业发展更加缓慢。长途电信的组织与调度十分困难,全程全网的传输难以协调。由于不尊重邮电经济的客观规律,造成连续十几年全行业亏损,邮电通信发展严重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