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的通信产业也开始了新的篇章,从开国大典的通信保障,到邮电部的成立,新中国的电话电报也开始连接海内外。
北京联通前身承担开国大典通信保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时间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当时,作为目前北京联通前身的北京电信局在在军委三局的领导下承担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上的通信服务任务。
为保证开国大典现场广播,电信职工为大会指挥部在天安门地区安装了200多部电话机,架设四、五十公里被覆线和数百公里的广播遥控线,以及一批无线发信机。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由有线和无线电波立即传送到全中国和全世界。
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北京举行的历次重大会议、重要活动均由北京电信局(现北京联通)承担通信保障任务,为党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重要通信保障经验。
邮电部正式成立,朱学范成为首任部长
而开国大典之前,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的前夕,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希望朱学范在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里担任邮电部部长。当时,朱学范当即谦辞,原因在于自己是一名党外人士,年龄也只有44岁,他认为这个重要的位置应该由一名德高望重的共产党员来担任比较好。但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陈云表示朱学范邮工出身,懂邮政业务,又曾在1936年在苏联考察过邮电建设,中央认为是合适的人员。
于是,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正式任命民革党员朱学范为政务院邮电部部长。年轻的朱学范由此成为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部长,从此在邮电部部长一职上任职至1967年,时间长达18年。
1949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正式成立,其职责是统一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邮政和电信。此前在开国大典中负责通信保障的北京电信局开始由邮电部直接领导,当时采取了“统一领导,分别经营,垂直系统”的体制。1950年1月25日-2月9日,邮电部召开了全国电信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为了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繁荣的需要,统一全国电信,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彻底改造为新民主主义企业;在统一的基础上拟定1950年全国电信恢复建设计划。
电话电报联通海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恢复建设国内长途电信网的同时,迅速开设与苏联、波兰、匈牙利、东德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报电话业务。1949年7月开通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无线电报业务,11月21日开通北京至莫斯科无线电话电路。1949年12月25日,中国与朝鲜在北京签署了邮政、电报、电话三个通信协定。这是新中国签定的第一个国际通信协定。1950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电路——北京至莫斯科电路正式开通,并经苏联转接,陆续开放至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电话,成为当时欧亚大陆最长的有线载波电路。自此这条电路承担了我国重要的对外联系任务。

1951年5月15日,北京电信局在全国率先开办市内公用电话传呼业务。所谓传呼,就是借助全市的公用电话,给没有电话的人提供使用电话的机会。传呼分两种,一种是传话,无需回电;一种是需要回电话的。该业务受到北京市民的普遍欢迎。这种形式的公用电话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被有人或无人值守公用电话替代。传呼公用电话是一个创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内电话的不足,曾经为人民生活带来重要影响,也成为人们回忆的一部分。
1954年4月北京市内电话扩容1.2万门交换机工程开工,引进捷克斯洛伐克步进制交换机1.2万门,三、四、五、八分局各增装2000门,新建六分局安装4000门,1954年工程全部竣工。这项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引进国外自动交换机的重点工程。机、线、电力等设备安装都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工程中培养锻炼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新建西单电话6分局装机工程于12月31日竣工,1955年1月1日开通。"
1956年2月28日晚,北京长途电话局开放会议电话业务。首次会议电话会议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十省市电话会议,地点在北京市长途电话局一间装有隔音设备的会议电话室里,中华全国总工会负责人听取了上海、云南、成都、乌鲁木齐等10个省、市工会负责人汇报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情况,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会议电话,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北京可以与27个省、市通达会议电话。这套会议电话设备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职工设计安装的。
1958年第一套国产明线12路载波电话机研制成功,1959年第一套60路长途电缆载波电话机研制成功。同年,北京市内电话开始由五位号码向六位号码过渡,而六位号码也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的大哥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