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判官
在知乎上曾经有个问题:“手机行业利润大吗,为什么这么多人进入这个行业?”
我对此的回答是:
1. 产业链长且复杂,利润不稳定,风险大,做九款挣钱了一款压库存就搞死你;
2. 中国股市一塌糊涂的不也那么多人往里冲,说好听点国内缺乏好的投资渠道,说难听了都以为自己命好过别人。手机行业也一样道理,何况个别老师还认为自己是转世乔布斯。
我曾经是手机行业的产品经理。我们这一行自嘲为“做机的”,有句俗话是,白天做手机,晚上手做机。言下之意,做手机是个辛苦活。
手机行业还是有他辉煌的年代的。我毕业进入的第一家公司中电赛龙,是当年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比起现在的BAT,当年应届生进这家公司的难度可高多了。
赛龙国际(CI)及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合资的中电赛龙(CECW)成立于1999年,并于2001年收购飞利浦法国勒芒手机研发中心,称为赛龙法国(CF),以及之后03年成立深圳赛龙(CC)。这一次共青城赛龙事件的主角代小权(Dave)曾负责CF的业务,并于2006年底整个赛龙集团业务陷入低谷时,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的方式,收购并重组深圳赛龙。
2007年春节后,在CECW出现资金危机时,Dave与我的前上司一起,在北京邀请我加入深圳赛龙,并负责其北京方面的项目和客户。出于种种考虑,我最终没有加入,但他快言快语、思路清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要知道,他早在我入职前就位列公司和集团管理层,而我只是个工作才三年的小兵,仅从他能亲自邀请我加入这一点上,我也足够感激了。
之后CECW于2007年7月倒闭,我的前同事们有不少加入了深圳赛龙,而他们在东南亚的手机业务也一度非常红火。后来我离开了手机行业,就没再关注了。
当初我毅然离开手机行业,是由于感受到了这个行业的江河日下。2007年中电赛龙倒闭后,我跟随所在的事业部成立了另一家手机设计公司,彼时生意尚可,但CECW从一个国内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到轰然倒闭仅用了三年,对我的影响太大了,让我不禁开始怀疑这一行业的未来。
2007年时,以MTK(联发科)为代表的软硬件一体化手机套片解决方案,已经开始对市场产生影响。当时深圳出现的山寨机产业,就是一些小的设计公司以MTK方案为基础,大量生产PCBA(可以理解为去掉屏幕和外壳、电池的手机电路板),配合外围的模具厂,可以快速开模生产所谓的山寨机。这些手机强调功能、外观和性价比,对质量几乎无要求,却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手机产业。
很多国内外的二线手机品牌,在那个时期开始走向衰落。爱立信委身索尼,西门子贱卖明基一年后关门大吉,阿尔卡特卖给TCL,而NEC松下京瓷三菱等日系品牌全线撤退,使得以二线品牌为主要客户的国内手机设计企业大量丢失客户和订单,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这个时期,也有部分企业抓住山寨机和类山寨机市场,转换角色从纯设计到设计加代工,于是有了后来的龙旗、希姆通和闻泰等企业。
而作为从业者,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个行业的主要门槛,在于手机的软硬件集成。一旦以联发科为代表的交钥匙一站式方案大行其道,则手机设计公司的存在意义将大打折扣。手机行业沦为与普通的消费类电子行业无二的制造业,其从业者的价值就只剩下拼谁更刻苦更玩命,行业的红利也就到头了。
当时智能机和3G时代即将开启,而智能手机普及后,受益方会是谁呢?或者换个说法,一个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只会消费购买一次手机,且下部手机还不一定买谁家的,那么比起手机行业,哪个行业更加有用户粘性?
答案不言自明,移动互联网行业更加有未来。手机厂家产品拼杀得越凶,对上层的应用厂商越是利好。
于是,离开手机行业的我投身基于安卓的ROM/OS,进而是App产品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而更多比我资深而优秀的老同事,却留在了手机行业,随着这个行业的衰败逐渐被埋没。
代小权及其带领的深圳赛龙,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网上有人表示深圳赛龙和共青城赛龙在2013年后经营不利,虽然已经离开手机业,我是可以想象和理解当时外部经营环境的持续恶化的。Dave这票手机业老人的悲剧之处在于,做了一辈子手机,只会做手机,哪怕眼看这行业在走下坡路,也要咬牙撑下去。
但是,一个拥有近20年行业经验的技术型老板,最终却倒在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后的关门打狗上。我完全理解智能机时代后国内手机OEM、ODM企业的生存不易,虽然没有这些外部干扰,深圳赛龙及其在江西的分支机构也未必能顺风顺水,但一个战士,战死沙场是光荣,在后方被整死,又算怎么回事呢?
希望Dave和他的企业早日走出困境,也希望在这次事件中,枉法非为的官员,得到应有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