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李陶陶/文)4月29日消息,2016 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正在进行,飞象网作为直播媒体,全程为您直播。现在演讲的是小鹏汽车创始人夏珩。
以下是演讲内容:
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长城会的邀请,让我能够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小鹏汽车对于未来汽车的看法,实际上我第一次看到长城会给我们演讲主题未来汽车的时候,我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我的童年,也就是说我好象回到了小时候的院落里面,大家挤在一起看变形金刚汽车人的动画片,大家追追赶赶拿着变形金刚的玩具玩闹的画面,我叫夏珩,是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也算科班的汽车人,刚才谈到童年很多兴趣,会在潜意识影响你对未来的一些抉择,比如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看到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选项,我毫不犹豫作出自己的选择,我的职业生涯和学习过程当中对汽车的前沿科技保持着非常高的兴趣,比如说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也是智能汽车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工作以后在广汽从事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开发工作,主导了很多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第一款自动驾驶汽车的开发。
顺应整个互联网的趋势我也参与小鹏汽车的创始过程当中来,后来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想到做互联网汽车这个事,互联网汽车这个概念是不是比较容易圈钱,或者互联网汽车现在是不是容易操作一些概念等等,实际上我觉得互联网汽车是未来汽车非常好的方向,但是由于一些团队和一些公司,由于炒作的一些原因做了一些事情,导致现在对于互联网汽车有一些负面的看法,我想这次也是一个机会谈谈我们小鹏汽车对互联网汽车的一些想法。
我觉得目前中国所谓的互联网汽车三种做法,第一种互联网+汽车,互联网为主,汽车通过外包等方式解决,这种方式核心不在车上,我们觉得通过外包很难做出一个好车,很难成功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中国+欧美,整个汽车研发设计的关键环节放在欧洲或者美国成立新的研发机构来完成,中国主要关注互联网方面的能力以及组装生产的能力,我们觉得这种方式,首先人才和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高举高打,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协同起来做早期的研发工作,无论是从效果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是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实践来说,1999年以来无论大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汽车企业,创业初期取得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还有汽车+互联网,汽车为主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技术重新定义汽车,小鹏汽车也属于这种模式,当然了和刚才的中国+美国的模式相比,在人才上,在资源上,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劣势,但是本土研发有本土研发的好处,第一个汽车研发的70%以上的工作是通过供应商完成,本土研发可以让我们跟供应商的合作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第二个我们中国人本身对汽车的理解对需求的理解也更深入,所以我们内部风趣的也是把这两种有可能成功的模式,首先刚才讲的第一种模式,我个人觉得不可能成功,第二种第三种都有可能成功,当然都必须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优势,然后避免自己的不足。
我觉得汽车行业跟互联网行业不一样,就是说很难做到像搜索引擎一样一家独大,不同的团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和路径,我们小鹏汽车以中国的汽车团队为主,加入互联网的导师和互联网的团队人才,一起尝试以新的方式来做一辆安全可靠的互联网汽车。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小鹏汽车对互联网汽车的定义就是说互联网汽车首先还是一辆车,我们必须要首先把一辆安全可靠的车做出来,刚才石先生讲的一样面向未来要回顾过去,汽车以前的工业和经验基础先得做上去。小鹏汽车从2014年成立以来现在已经接近两年了,可以说大家可以了解到,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一些发布会或者其他一些对外大规模营销的一些动作,在成立两年的时间内,我们也是踏踏实实在做车这件事情,特别在前一年半,由于也没有太大的一些对外的压力,我们甚至是几乎与世隔绝的,秘密的在做我们的研发工作。
包括我们完成了三电一屏核心技术的开发,五台车的实验,实验里程五万公里,供应链初步搭建,我们造型冻结工作,2017年以内我们量产车型就可以下线。刚才提到我们小鹏汽车汽车公司也好,互联网企业也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市场竞争当中安身立命,小鹏汽车一直认为三电一屏纯电驱动系统和大屏为核心的智能系统的技术是我们小鹏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成立以来我们一直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这个方面技术的研发。所以整个研发过程当中,包括系统的开发、设计、集成、测试、工艺、控制策略等等,这些核心的技术环节都是牢牢掌握在我们小鹏汽车的手里,当然我们联合国内外一大批优秀的供应商一起进行开发,但是小鹏汽车一定要确保我们在核心环节,核心技术上,有我们的把控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的产品性能也好,差异化也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
我们的系统每次开发完毕之后都会搭载我们所说的(英)骡车进行测试,累计里程已经三万公里,核心专利已经超过40项,10项获得授权。我们现在开发的液冷电池包达到152W每千克,电机系统功率密度达到14.5K每升,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小鹏汽车是汽车人为主,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重新定义汽车模式,也有很多朋友和我说,既然以汽车人为主为什么新建团队做这个事情,原有的平台上我们的资源不是更多,我们的资金不是更充裕,我们技术人才不是更雄厚吗?先说一个插曲,我刚出来做互联网汽车,很多朋友跑过来找我,和我聊了互联网汽车的想法,刚才很多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天有人发微信和我说,夏珩你是不是在忽悠我,我当时说为什么,他回去把我们的一些考虑和想法在脑海里面过了一遍,对照了一下公司的流程体系,他所学到的那些研发的方法,研发的思路,厌烦的方法论,对照一看觉得我提的很多想法好象完全行不通,所以他又提到这一点是不是做不成,所以我们也知道,现在不光像我们这样的新的汽车人组织的新团队在做互联网汽车,也有传统企业自己做新能源汽车,也有一些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做一些智能电动汽车等等,我们为什么要成立一家新的公司来做互联网汽车呢?我们汽车工业是不是需要一些新的创业公司,像百年前的福特,几十年前的本田丰田一样,我们觉得船也不一定新的产业做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传统企业觉得他流程做不到的事情不一定新的流程做不到,IBM1994年推出触屏,为什么苹果带着触屏手机真正颠覆功能机走向千家万户,诺基亚和IBM关注触屏技术,开发技术功能机的开发思路,人才团队还是功能机的人才团队,体系还是传统传统功能机的流程体系,做出来还是功能机的产品。
我觉得开发电动车也好,智能车也好,如果只是说发动机和变速箱去掉变成一个电驱动系统,最多加上一些大屏一些零星的智能辅助的功能,整个人才的梯队还是传统汽车的梯队,你的体制和机制还是传统企业的体制机制,你的文化和基因还是传统企业的文化基因,铸锭还是非常难的做到一款未来的汽车,特别是在做这些产品的时候,很多的传统企业还会跟他的传统汽车进行大量的对标,你的体验会更接近传统汽车而不是新的汽车。我们小鹏汽车成立以来立志于打造新的基因,新的文化,我们是一个互联网人和汽车人融合创新的平台,我们的团队除了来自一线的整车厂的制造研发方面的总监,这样的中层骨干以外,还有来自阿里和腾讯过来的产品总监,技术总监,所以我们一起融合,不断的碰撞,不断的磨合,制造新的文化,用不同的流程方法和体系,来做我们新的产品。
比如说,我们引进了我们的产品经理和粉丝,来做这样的一个开门造车的活动,我们知道传统企业里面造型是非常机密的研发活动,但是我们造型开发的早期就引进了粉丝参与到我们项目方案的评审,意见的甄选,以及方案的确定等环节,然后我们很多设计师也反馈,一线的这些潜在客户的反馈给了他们很大的一些灵感,再比如说我们把互联网产品开发中快速迭代的思路,也引进我们汽车系统的开发中来,我们三电一屏开发过程当中,系统的集成,调试标定等每三个月进行一个循环,这些迭代的成果会反映到下一个迭代的版本当中,所以我们三电一屏系统,六七轮的迭代性能和可靠性超过一些传统企业工作当中对效率,还有对性能的期待。
不光产品开发过程当中我们要开发升级,哪怕我们车送到用户之后,我们车还是可以升级的车,可以迭代的车,也跟互联网上线的产品一样,直到上线还是可以升级迭代,所以不光是软件可以升级,由于我们的车是模块化设计的,我们的硬件也可以升级,当客户有了更好的性能需求或者更多的功能需求时,可以方便的进行更新和替换,同时我们的车也是可以学习的车,在使用过程当中根据驾驶的习惯可以变的越来越聪明,小鹏汽车的团队已经超过了一百人,每周几位新员工的入职,我们供应伙伴派出来的长期开发人员,开发人员超过两百名,二期厂房已经准备完毕,为明年年底推向市场打小坚定的基础。
我们小鹏汽车不会开发任何概念推行,一推出市场上肯定量产车型,今年下半年我们也诚邀各位感兴趣的朋友参加我们试驾体验会,无论造型的语言来说,工程的方案来说,供应商的选择都是面向量产,所有的数据也都是量产的数据。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也非常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和我们一起加入汽车人的变形转型升级,刚才也像石先生说到一百年前的顾客和现在的顾客非常不同,一个方面他们以前用的马车,现在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没有互联网现在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希望我们小鹏汽车造出来的年轻人用车会更讨我们互联网土著一代年轻人的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