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航报道
作为新生事物,虚拟运营商的诞生本来就被社会各方面寄予厚望,甚至一度也让基础运营商们心惊胆颤,可在实际运营了一年多以后,多数虚拟运营商的表现却并不出彩。曾经被寄予希望的“搅局者”,局没搅到,反陷困局。
虚拟运营商被视为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鲇鱼”。截至今年8月底,虚拟运营商移动转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1123万,平均月净增200万左右,占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0.9%,占全国净增用户数的48%。虚拟运营商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打破了资费套餐垄断,让用户拥有更自由的选择权利,一定程度上也能促使套餐资费下降。目前,虚拟运营商发展渐趋稳定,在中国通信市场开始显露活力。
虽然国内虚拟运营商用户已初具规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整个行业普遍仍处于亏损境地。而且,为期两年的虚拟运营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即将于2015年底到期,这也给虚拟运营商的未来之路打上问号。
根据业内人士原先的估计,今年年底,虚拟运营商的总用户数有望达到5千万。而现实情况却是,截至今年8月底,虚拟运营商移动转售业务用户总数仅达到1123万。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近日表示,尽管虚拟运营商探索了各种运营模式,但依然处于亏损之中,开发出的新业务补贴不了“批零倒挂”导致的亏损。根据估算,如果虚拟运营商的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达到35元,用户数超过100万,就可以基本实现收支平衡,达到这个水平可能还需要约两年时间。
虚拟运营商发展困局
如今,整个国民经济都处在转型期和阵痛期,这让很多原来在主业上游刃有余的虚拟运营商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重新放回到核心业务发展上,于是对虚拟运营的资金投入和精力投入都日渐不足。目前可以看到,很多在主业上发展放缓的虚拟运营商都采取了保守策略。
虚拟运营商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除了申请牌照的“入门费”,部分虚拟运营商在2014年的投入便已过亿,少数企业投入甚至已经超过3亿。现在随着行业亏损的出现,很多对于虚拟运营商的投资都出现了摇摆不定的现象。
此外,虚拟运营商的起步几乎和中国的4G运营同时,这也让虚拟运营商们失去了机会。假设提早一两年,中国移动[微博]在3G时代的弱势一定会让虚拟运营商从其中抢夺很多客户出来,可2014年中的大跃进让中国移动快速弥补了短板,竞争实力和客户吸引力逐渐恢复到2G时代,虚拟运营商们多数是和中国联通(7.08,0.25,3.66%)、中国电信[微博]合作,与中国移动争夺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虚拟运营商经过两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从整个行业来说,品牌的渗透力还是不足,没有对用户形成吸引力。另外一方面就是虚拟运营商的价格优势不明朗。虚拟运营商目前的商业模式仍然是通过发号和资费,而获取用户的方法则是通过与三大运营商形成价差,但是这个方法受到了规模发号的限制。此外,虚拟运营商的差异化服务并没有做好,以至于造成用户体验度不高。例如虚拟运营商的互联互通和网站方面并没有与运营商完全打通,在固话和170手机互通、垃圾短信阻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一系列因素使得行业发展步履维艰”。易观智库分析师朱大林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初虚拟运营商市场兴起之时,许多企业只看到了新的机遇,却忽略了对这一行业的了解,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就糊里糊涂地入了局。电信行业涉及到网络、用户、服务等诸多环节,原本就极为复杂,加之入局的企业时间仓促,没有优质的服务内容,导致后期只能慢慢了解行业。服务的不专业以及频频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破坏了用户体验,这也是造成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批零倒挂”瓶颈难解
批零倒挂,顾名思义就是批发价和零售价颠倒过来,引申为批发价比零售价还要高,通俗的讲就是买回来比卖出去的价格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虚拟运营商行业内。有报道指出,国内网费太高,1G流量要70元。其实虚拟运营商从传统运营商处批发流量的费用更高,1G就要150元。面对这种局势,虚拟运营商也只能是靠烧钱硬撑。
由于虚拟运营商在我国的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因而很多企业在初期都投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财力方面投资过亿者不在少数。前期烧钱申请牌照,之后烧钱批发流量,而近来随着4G在中国的普及,三大运营商下调了套餐资费,却并未下调虚拟运营商的批发价格,这就导致了虚拟运营商的3G套餐资费反而高于传统运营商的4G资费,对行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朱大林指出,传统运营商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虚商很难吸引用户。为了获取批量用户,就会以低于批发价的价格卖出,也就是批零倒挂现象。这成为阻碍虚商的最大拦路虎,而且这种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独立电信分析师黄增指出,虚商的基础网络均来自三大运营商,这也注定了虚商“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而包括国美等在内的虚商人士也曾坦言,拿到“入场券”后再从“三大家”那里拿资源,两者不是平等的竞争关系,而是业务的上下游关系。
“虚拟运营商的出现确实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但实质上虚拟运营商的实力远远不能与三大运营商抗衡。服务再多,也还是要依赖传统运营商铺设的网络渠道,还是要从传统运营商手里批发号段。喊了多年‘携号转网’也未推开,导致尽管消费者对虚商抛出的资费、流量等优惠心生向往,却也只能停留在心动上。因而虚拟运营商也只能是赔钱赚吆喝”。陕西唐安永道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渠道部经理杨超对记者说道。
面对当前的不利局面,部分虚拟运营商参与者也停止了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该行业的优胜劣汰。通信观察家项立刚[微博]认为,对于虚拟运营商而言,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扩展自己的用户群,形成自己市场的竞争能力。但是因为出现批零倒挂这样的情况,它越扩大自己的用户群,亏损越多,这样就需要他们有更多的资金能够顶住市场的压力,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淘汰掉其他对手,生存下来。一些实力不够的虚拟运营商未来的运营将越来越困难。
用差异化服务赢得市场
虚拟运营商虽然近期低迷,但从长期看仍具备成长空间,特别是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的深度融合开发出来的业务,只是需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完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市场经营研究部主任许立东曾指出,虚拟运营商试点期内仅是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两年试点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属于正常,参照国外经验,虚拟运营商有望在持续投入三到五年内实现稳定盈利。
虽然目前大多数虚拟运营商仍然亏损,但也有企业已率先实现单月盈利。蜗牛移动CEO陈艳近日表示,蜗牛移动已成为中国联通[微博]转售业务伙伴中结算收入最高的虚拟运营商,公司已实现单月盈利,甚至季度盈利。在专家看来,对虚拟运营商来说,目前最为关键的依然是尽快拓展用户规模,探索差异化产品和盈利模式。
与传统运营商相比,虚拟运营商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更小的切入点去发现用户的需求。强调自身优势,探索差异化是最符合虚拟运营商自身特点的盈利模式。如果虚拟运营商能够满足传统运营商所顾及不到的用户需求,就可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如果针对某一特征的用户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通过细分市场获得用户,将会更有效。
从目前来看,虚拟运营商在整体服务流程上,还欠缺考验和经验,体系的建立到成熟,还需要几年的时间。由于来自渠道、电商、金融、制造互联网应用等各行各业,背景各异,应分析各自擅长的领域,找出自身短板,相互之间进行合作和补强,完善自身体系建设。
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邹学勇指出,虚拟运营商应形成差异化服务的模式。目前在中国,虚拟运营商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对于决定长期发展的企业而言,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基础系统能力的搭建和适应市场模式的探索创新。虚拟运营商需要专注小众市场,弥补运营商市场空白和不足区域,应该将更多精力聚焦于业务的开发。
现在很多虚拟运营商已经逐渐告别单纯的通信业务,最主要的创新模式就是以SIM卡为入口,将语音、流量、短信等业务与补贴融合到自己原有的业务之中。例如蜗牛移动作为“游戏虚拟运营商”,近期将再次深化创新,将游戏特权与通信消费结合起来,用户在通信消费的同时即可获得相应的游戏特权和积分。再如分享通信,以前做金融和教育的解决方案,现在他们的用户在刷信用卡的时候就可以享受话费、流量等优惠政策。
对于虚拟运营商的未来发展,邹学勇认为,“虚拟运营商的发展倒逼通信改革,助力通信走向市场化,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