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人口居住分散、交通条件差、医疗技术落后等问题,农村发生危重伤病及突发事件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
党和国家也多次强调边远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设包括国务院、省级和部门应急平台(包括专业应急指挥系统),以及依托中心城市辐射覆盖到城乡基层的面向公众紧急信息接报平台和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平台。
对于广西柳州来说,城乡医疗紧急救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广西柳州是多民族居住区,有48个民族成份,壮、苗、侗、瑶、回、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达198多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4%以上,居住相对分散、偏远。全市355.4万人,农业人口为240.9万,占总人口数的68%,多数地区交通十分不便,紧急救援水平低的问题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更加突出。
为了满足边远山区民众日常急救的需求和突发事件生命救援的需要,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柳州开展了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项目,通过移动信息网络将医疗救援体系与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新农合网络及远程医疗等有机结合,实现了院前系统和院内系统的有效衔接。
项目构建了由市、县、乡三级指挥调度平台和市、县、乡医院终端组成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信息平台集“120”接警电话、救护车调度、GIS地图应用、GPS定位、视频监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调用、车载心电监护数据传输等功能于一体,同时支持本市范围内所有“120”救护车辆调度。当县属偏远地方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县分中心迅速通过信息平台直接向最近的卫生院下发派车工单,确保接到任务后三分钟内出车,接处警流程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项目创新地搭建了多级联动的网络救援体系,在市级监控中心、县接警中心、派车中心以及医院急诊科覆盖了急救终端;打造了可实时向监控中心传输数据的车载远程急救平台,实现语音、视频、生命体征监护等设备的数据传输,通过无线网络,实时连接救护车和指挥中心,派发工单与命令;增加了居民健康档案和急救指南系统,医务人员即时获取病人健康档案并推送到各终端与车载系统;建立了急救指导规范指南,为随车医务人员提供规范化操作参考。
项目还提供了急救远程指导信息化解决方案,当乡镇卫生院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单兵摄像系统可将现场伤亡和救治情况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专家领导可远程迅速对突发事件做出决策。救护车上的车载智能终端,可应用病人的居民健康密码,随时调阅市中心平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中病人的相关信息,了解被抢救者的疾病史;还可调阅急救指南信息,查询各种疾病的诊疗急救常规注意事项,帮助现场医生处置病人和有效提高整体急救水平及急救效率;车载终端还可连接生命监护仪,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传送到指挥中心以及相关的医院终端,辅助送达医院的急诊医生进行远程诊疗。
系统将柳州市120指挥中心、3个120指挥分中心、2个市区医院、4个县区医院、7个乡镇中心的急救站通过电子化流程联系起来,自2011年1月正式上线至今,分中心全年接警15903次,接回病人14014次,惠及人口达200万以上。以鹿寨县为例,启用了一体化系统后,120急救电话自动分拣到本地,调度员接到报警后立即指挥最近位置的待命车辆出车,出诊时间足足缩短了40分钟,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项目解决了医疗行业四大难题。一是通过语音专线直接接入各县、乡医疗机构,解决了各乡镇急救呼叫号码不统一的情况;二是通过EDGE/GPRS网络解决了复杂地理环境下(乡镇、村屯路段)系统平台的数据网络交互及信息共享的问题;三是通过无线/光纤网络实现了医患信息共享,使农村地区能够使用到城市较为成熟的医疗资源;四是融合了卫生医疗信息化平台,通过光纤网络同时承载卫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新农合等多种卫生医疗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实现“N网合一”,优化信息化网络结构,降低网络使用成本。
政府部门对项目高度评价,鹿寨县卫生局江乡副局长赞扬:“系统的建成把‘将病人带往医院’的模式转变为‘将医院带给病人’的模式”。广西科技厅相关专家认为:本项目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先进性,有效地提高了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对国内同级城市的城乡医疗紧急救援一体化体系建设或农村急救体系建设,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值得应用推广。
曾经参加过项目演练的北京市120急救中心主任张进军教授表示,在他所经历的全国各种应急演练中,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急救人员在急救中应用单兵系统……整个援救流程顺畅,有条不紊,特别是充分利用车载融合通信终端实现院前院内的无缝连接堪称国内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