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新闻推荐 >> 正文

光纤预制棒依赖进口 成我国光通信发展瓶颈

2011年7月26日 07:42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崔玉贤/文)随着“光进铜退”、“光纤到户”项目的启动以及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工程的推进,我国对通信光缆光纤产生了大量的需求,我国已经成为了通信光纤光缆的制造大国和需求大国。但是光纤核心技术——光纤预制棒的发展却严重依赖进口,成为了我国光纤事业发展的“瓶颈”。

    2011年光纤需求保持在9500-10000万芯公里

    通信光缆是我国宽带建设的基础。由于3G建设、三网融合政策促进以及FTTx的部署,为通信光纤光缆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网融合的发展将会全面推进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电信宽带网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网覆盖范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表示。

    三网融合发展过程中,广电网需要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改造,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广电网需要2012年达到入户广播下行带宽超过2Gbps,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00Mbps。而截止到2011年5月,还有48%的用户需要数字化转换。

    从电信网方面来说,电信宽带网络建设,以光纤尽量靠近用户为原则,加快光纤接入宽带接入网络规划和建设。电信网要求在2012年下行接入能力1Gbps,入户能力超过100Mbps。

    “无论是从广电还是从电信来说,三网融合的发展都将会加快光纤接入网的建设。”邬贺铨补充道。

    不仅如此,互联网演进推进了宽带化发展,移动网换代、物联网应用都促进了宽带化发展,而宽带化的发展都对光线光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市场分析称从2009年3G集中建设以来,我国国内年度招标量每年保持在8000万芯公里以上,预计2011年全国总需求将保持在9500-10000万芯公里之间。而当前中国光纤总需求约等于全球总需求的50%,中国市场仍将对主流的光纤光缆厂商有重大的影响。

    光纤预制棒成为光通信发展的“瓶颈”

    “虽然我国光纤光缆需求旺盛,光纤需求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核心技术——光纤预制棒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线电缆分会通信光电缆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慕成斌表示。

    光纤预制棒技术是制作光纤、光缆的重要基础材料,被誉为光通信产业的“皇冠上的明珠”。但是我国光纤企业拉丝用的光纤预制棒,有60%-70%都要依靠国外进口。

    “中国消耗了全球光纤预制棒的近一半市场,2010年中国需求量是3000吨,国内可生产1400吨,但是却进口了2003.6吨。”邬贺铨提供了一组数据。

    光纤预制棒的的制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光纤和光通信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光纤预制棒的国产化、规模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因此,针对这种状况,相关专家呼吁:“我国企业之间应该要加强联合,共享利益,在消化引进的光纤预制棒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国内主要预制棒生产商的合作,提高工艺水平,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实现预制棒自给以及装备国产化。”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光纤事业部副总经理蒋小强也担忧道:“我国光纤光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新产品、新工艺总体上讲还未摆脱被动跟随的局面,外方通过光缆预制棒,源源不断的从我国获得了高额的利润。用一句老话讲,我国光缆光纤市场‘革命尚未成功’。”

    不过有分析预计2013年中国国内光纤预制棒的生产能力可达2895吨,将会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编 辑:孙迎新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