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通信盛会“2010年中国国际通信展”于10月11日-15日在北京举行。作为展会的全程合作媒体,凤凰网科技对本次大会进行全程视频、图文直播。在期间的新媒体论坛上,弗若斯特沙利文首席执行官王煜全表示,“弃老从新”是当今媒体发展的重要思路,应大力发展新媒体。
以下为王煜全演讲实录:
王煜全:非常感谢主持人,感谢主办方布置一个这么好的会议,尤其在通信展的时候谈新媒体,其实也体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Frost&Sullivan在新媒体研究上的心得。新媒体要发展就要打破一些条条框框,到底是彩信叫新媒体还是短信叫新媒体,谁也不敢说,未来的形态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能不能静态的搞清楚它。尤其是今天上午广电的领导也讲了,现在广电也可以做视频的东西了,原来是音频。所以我们在技术上看到一个趋势,就是三网融合。但其实用户要的是一个应用,应用是什么形态?其实就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来探讨。首先你自己都不用这东西,你怎么知道这东西会好呢?我想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趋势,最近微博非常火。看新闻,之前看报纸,最后到门户网站,再到开心网,再到今天微博的转发,不管转法,我们看到了新的媒体力量在崛起。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需要思考,如果做媒体的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你都不如一个玩家做得好。今天做新媒体的很多人是以此为职业,这是最低的一层,因为我是靠这个谋生的。再高一层是创业,我要创造这个部分机会,就像石景山区区长讲的,我是业余玩的,所以我是玩家。我今天早上还在看微博,有一个人的职业应该是做投资的,结果这家伙现在变成了主业是玩微博,业余做投资,甚至业余都在微博上。他对新媒体的理解可能比我们在座的都要深,因为他已经钻进去了。这是未来的形态,你要做什么事情都要深刻的钻进去。
就像我们讲几媒体的发展趋势,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你从后往前看,我来总结,前面一共有五种媒体形态,有第三、第四、第五媒体。但当只有报纸的时候,去想象未来是不是有一种形态能够我说话所有人都听见,这是想不出来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什么意思?当第五媒体还没有成形的时候,我们去想象它它未来是不是这样,这个想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积极的实践它,而且打破以前的常规。第五媒体并不是把前四移到手机上或者移到互联网上,绝不是这样。如果你还是原来老的内容提供商,原来的内容在电视上或者电视里,现在放到手机上,坦白讲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未来我们需要去尝试,去创新,但是有一个核心点很重要,就是用户到底要时间。
我自己的体会,前面十年在电信圈里,十年前我跟电信圈的人讲,讲到娱乐电信。电话原来是一个工具,有事才打,后来变成聊天,甚至不是为了打电话,为了发短信,为了上网。今天可以看到电信已经充分娱乐化了。新闻、媒体是不是太正经,是不是不够娱乐化?正经的新闻也有一个如何转化业态的问题。关键是融合完了上面要上什么东西,如果没有融合不吸引人,融合完照样不吸引人。
我最近一直在看无线互联领域的投资,看的项目也算多,有一个问题特别深刻,一旦你穿上了鞋,向让你光脚的去革命,几乎不可能。什么意思?我已经拥有一个杂志社了,我已经有一个出版社了,我用以前的业态作为基础,你要做新媒体,突破以前,那是不可能的。其实恰恰相反,你的目的越是想让你的媒体的生命得以延续,你应该抛弃到老媒体,做新媒体,这样新媒体反而救了你的老命。这种思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具体看一下新媒体它有哪些方面是和以前不同的。构成要素有四个部分,一个叫用户,一个叫内容,中间联系的就是传播方式。还有一个以前老媒体不太讲的,广告方式未来有巨大的变革,所以我们叫做盈利模式。
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又能分成两部分,一个叫做用户的展现,就是用户到底终极看到的是什么内容。现在很多人都在忙着把内容推到用户面前,但是忘了问他一句,你想看什么。因为你给他的东西是你想给人的,不是人家想要的。其实未来不管对方想要什么,有一个核心是不会变的,就是我们内容起步上越来越有个性化,你给他的恰好是他想看到的。这个恰好就要有技术支持了,不是三网融合,而是筛选,有一个被动筛选,有一个主动的筛选。主动筛选就是用户是可以自主选择东西的,使得我提供的内容和他的选择越来越匹配,针对性越来越强。被动是我提供更丰富的选择项,而且项是很狭窄的。今天内容展现根本做不到针对性,为什么微博让人喜欢?微博就是采用一个主动的方式,让用户有了一个选择性,因为我加的好友是我愿意看到他消息的,他推荐信息就是我想要看到的。因为我加的好友和别人的好友不会完全相同,要不然我看到的消息和别人看到的消息就不会一样。甚至说你能做到,提供给对方一条消息的时候,对方都不知道我想看这个东西,对方很惊讶,你怎么知道我想看这个东西呢?因为你已经把个性化做到家了。我们的用户往往很难明确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个问题更关键,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是30年前了,一家人民日报就把全国人民的阅读就解决了。我们叫做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你给用户的信息永远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这个时候你如何解决海量信息和用户针对性的需求和用户针对性阅读的问题。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内容呈现,以前这个工作是由谁来做?编辑,不管是电台、电视台还是报纸,都由编辑来决定这100条新闻我只播哪10条。但是以后的问题就来了,编辑怎么知道你要什么?编辑如何实现科学化?
给大家举个例子,编辑可能是未来出版社这个状态,包括电台、电视台最早突破的环节。大家都知道现在iPhone特别火,iPhone是起始于iPod,iPod里面有一个CD,往往一个唱片公司为了让CD卖得好,不会把10首歌都弄成好歌,唱片公司要求你把2首好歌放在里面,再放8首不好听的歌,那8首不好听的歌就叫搭售。iPod出来以后,就把这个打破了,单区我自己来选。前四媒体上面搭售是普遍存在的,我买一个报纸,可能是看某一个人的专题,我一份杂志,可能是看某一个专栏,但你搭售了,那就坏了,给用户的感觉就不好了。有很多视角独特的编辑也好,主持人也好,我知道哪些内容特别有品位,我就把这些内容选择出来。以后我选择的时候,他选择给我的内容我就看,他没推荐的我就不看,所以就由别人帮你过滤好了。
这就出现一个错位,未来每件事都有个人的logo在上面,个人的符号在上面,这个内容是某某某人做的,这个内容是某某某人把它聚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话,个人就变成电视台了,个人就变成出版社了。这作为老媒体就要去思考,你如何能够聚合好的编辑,如果你聚合得好,你给编辑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一个出版社就能做成十个出版社。过去前四媒体的权威性是从上到下的,以后的权威性是从下到上被人家优待出来的。比如徐静蕾,她的访问量超过1亿次,1亿次的量是从哪儿来的?是被人优待出来的。绝不是搭一个让人家收看就完了
再往下,甚至更深层次的,前四媒体不具备有再传播的特性。什么概念?这个媒体传递到我了,我收看到了人民日报或者我收看到了读者文摘,我不可能再做任何的调整或者评价,再转法给另外一个人,没有人干这个事儿。我在杂志上做了评注发给一万个朋友,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今天我们就在微博,我有2万个粉丝,我看到一条新闻觉得很有意思,加一个注解,然后再转发出去,我那2万个粉丝不管看新闻了,还看到了我的解释。这个时候我不是新闻的制作者,也不是新闻的编辑者,我是一个新闻的转发者,我是一个渠道,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渠道的泛化。
大家都说21世纪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纪,也是一个以资本为主的形态,但是有一个资本信用,如果你在资本上破产了,你做任何生意都不行,如果你在资本信用上良好,你借钱就能借得出来。到了影响力经济时代,我们未来要遵循一个新的规则,叫做影响力信用,你说这个话是不是靠谱,是不是真实,因为我们很多从朋友那儿听到的话是很难考证的。如果你老是是非不清,老是转发一些谣言,你的公信力就没有了。如果你的东西转发的都可信,以后就会变成一个权威人士。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负面报道?就是谣言满天飞,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在信谣传谣,我说话就说了,传话就传了。从内容传播上讲,如果我们对每个层次都很清晰的定义,我的信用的等级以及信用的影响力级别,这样的话,你就会有一个精确的定位。这个定位有什么价值?做媒体的都知道这个价值大了去了,因为这就是你卖广告的基础。这是从传播上讲。
再往下,进一步再去深挖,从用户上来讲,从新媒体上,用户还能有互动,用户还能有群体意见,用户还能用脚投票。群体智能,什么意思?当一个群体用很有趣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他体现的智能超越群众里的每个人。一群蚂蚁不当成一群蚂蚁看,它是高级智能,它的数量大大超越人类的数量,把全球的蚂蚁加在一起,等于全球人口数量的总合。
问题在哪儿?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每个人智能其实不太可能超越了。因为我原来学生物的,从生物角度来讲,婴儿出生的时候,头的直径几乎就等于女性骨盆的大小了,你的头再长大一点,就出不来了。群体智能就是我们人类进化的出发点,你怎么做?就是靠对新媒体的探索,对新媒体的了解,每个人看什么,就体现出了每个人背后的选择,把所有人的选择加在一起,其实就是未来。
因为时间关系,就不详细给大家展开了,最后说一点业务模式,其实也是有很多的选择的。而且业务模式从广告的选择上讲,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会从原来的广告主,但未来的主动权会从广告主走到媒体这头,未来广告投放的趋势和潮流是以效果来衡量的,而这个横行者和投放者就会从广告主变成媒体,我们就要思考靠什么来赚钱。
虽然今天讲这么多,但是凭电信的经验,因为在座的绝大多数都已经穿上鞋了,所以革命还是很难,未来的失败还是很有可能的。我们要成功怎么办?要打破以前的束缚,勇敢的突破自己的极限,而且要勇敢的任用年青人,甚至没有经验的人。给他机会让他成功,才会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