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3月10日
地点:中国农业大学
访谈嘉宾: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
访谈背景:
“三农”工作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几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在关注三农问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信息化造福“三农”的作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比如,农村互联网覆盖率偏低,农业网站普遍规模小、内容重复、页面陈旧,实用性低,农业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直阻碍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为此,就对农移动通信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重庆移动和飞象网联合对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进行了采访。
采访节录: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正值两会召开期间,三农问题一如既往地受到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农村信息化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中国农业大学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道亮老师来探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问题。李老师一直从事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也是这个领域的权威。李老师,请您先和各位网友打个招呼吧。
李道亮:各位网友好!
记者:农村信息化之所以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李老师,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上是一个怎样的现状?在发展的过程中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李道亮:总体情况应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我们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80年代初,计算机开始用于农业,棉花的配方施肥,第一个单机版的农业专家系统的出现代表着农业信息化的诞生。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后,Internet出现,基于网络的农业专家系统以及网络的农业信息资讯,到2005年这是第二个阶段。从2006年开始,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信息技术开始从农业转向更宽的领域,涉及到农民农村的生活、农村的管理、科教文卫、保险、医疗方方面面,所以第三个阶段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全面提升,与国家的重视程度有关。2006年,国家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写入1号文件,所以现在总体情况,从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体系、各种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都处于一个非常好的阶段。
从发展水平来看,如果和国外相比,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包括中国的台湾,和这些地方比,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比如计算机的人均拥有量只有3%,而在英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他们的人均拥有量达到50%左右,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第二个方面,从信息技术应用来说,示范、推广这个层次来说,和国外水平相近,几乎每个行当、每个领域都有跟进,但普及率低。
现在农村信息化越来越被人所认识,特别是发达省份,比如江苏的一个地方,他们的县委书记对此非常重视,在推进上也非常有力度,比如提出的“每月188,电脑抱回家”这样的促销,在我的印象中,江苏是人均电脑拥有率最高的省份,提出要有40%的人均电脑拥有量的县才能被列为小康县,否则就不能列入。同时,城市和农村最大的差别是意识。要提高意识,就必须洗脑,而洗脑最好的办法就是网络。举个例子,农村的一个百万富翁,他的意识、生活习惯等等可能比在城市里一个拿两三千的打工仔的总体素质还要弱,当然是综合比较来看。弱在什么地方呢?不是钱的问题,是在了解新社会、新事物、新思维上差,因为没有见过,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老土”。如果把电视、电话、网络全上以后,他会知道城市里的生活,城里人在想什么事情,这样可以改变他过去喂牛、养猪、挣钱,房子很漂亮,里面一塌糊涂的这样的状况。
正是这种状况,才让人意识到,意识文化的改善是非常关键的。当然中国很大,落后的地区也有一些问题。落后地区的瓶颈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民的消费意识和需求普遍偏低。原因是他的收入低和意识问题,生产规模小。这三个关键的点是导致农村信息化落后的原因。二是农村的有效信息供给不足。这也是个难题。刚才上一个对农网站,他的更新量、信息哪些是真的、假的,鱼龙混杂,导致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不足。老百姓在接受的时候,即使有需求,但是会被骗,所以可能会受打击。从信息的收集、整理、认证目前比较混乱,除了政府信息比较可信,其他的,因为刚刚起步,没有监管部门,没有成文规范,没有标准认证,这些都是问题。从产业上来看,国外都是有个完善的组织在运营,如果信息有假,就要找这个组织,一旦出现,对组织会有致命的打击,所以一般不会有假。我们国家是民间自发的,企业的,甚至是要盈利的,监管不够,信息的有效供给不足。因为信息是在一段时间内是有效的,过了那段时间就没有价值了。
所以,农村信息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服务,另一个是产业发展。咱们多数人都把农业信息化理解成信息服务。新闻信息、市场信息,这些当然是要的。但另一方面,整个农业生产、加工的信息的普及应用,往往被忽略掉。
两周前刚刚去了欧洲,看了他们的辣椒厂、奶牛厂、西红柿厂。他们是完全靠信息技术来管理。比如,他们的西红柿有5米高,长在一个基质里。营养液像打点滴一样进入,能长多高,靠控制营养液的量和浓度。再就是光照、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都是控制的,根据计算好的一个模型,合适的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我觉得这是我感到比较吃惊的地方。
第二个是上面长西红柿、下面养鱼。西红柿是无土栽培,下面养鱼。上面一平方米产60公斤西红柿,下面一立方米水90公斤鱼,这个全靠信息技术,参数的调配都是自动的,不需要人工。没有信息技术,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现代农业是信息技术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武装的农业,这一方面,中国还很有潜力。
记者:现在中国移动也有这样的平台,各个省公司像重庆移动、江西移动都有“农信通”的产品,您认为,对农的专门服务平台在信息服务和产业发展上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李道亮:农信通业务我了解的比较早,是个很好的品牌,很好的手段。目前来看,中国的农民电脑拥有率很低,上网率更低,手机拥有率很高,而且都在增长。手机是最快捷、最方便的信息使用和发布终端,农信通把移动作为载体,是目前最适合的手段。除了这个终端,还有一个平台12582网站,这个平台更重要,因为核心靠平台。平台的完善程度是将来农信通发展要考虑的问题。
刚才看了一下网站,有两个东西都抓住了,一个是农业的商务信息,老百姓一直存在买难和卖难的问题,农村的电子商务是农民时刻都关心的问题。第二个是就业,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到一个和谐的社会后,农民的从业比例大约是3%-5%,这是一个好的比例,而我们国家的比例是40%,才出现和国外不同的农民工。农民工在中国是特殊的现象。户口是农民,但不在农村生活。在国外不存在户口,所以,农民工不算农民。
在中国,户口的政策出现了农民工。农民工的不稳定就业,临时工作,随时会丢弃,转换,这是农民工群体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就业这是个大问题。所以说,农信通抓住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农村商务、一个是农民工就业。